報刊總編輯轉身搞起網球賽事 珠海揚帆高起點

2005年上海大師杯賽,是記者第一次現場采訪總決賽性質的大賽。納爾班迪安五盤大逆轉受踝傷困擾的費德勒,將近五個小時的決賽結束時,旗忠網球中心里,仿佛都能聽得到費德勒球迷們心碎的聲音。
2005年時,陳鈺還是珠江晚報的總編。他喜愛羽毛球和籃球,對網球認知有限。有限的觀賽經歷包括幾年后的2008年溫網決賽,“費德勒與納達爾惡戰了五個小時,我當時就心說,網球可真是一項殘酷的運動。”
如今,陳鈺比誰都了解,籌建舉辦一項網球賽事的幕后工作,遠比賽場上的費納對決艱辛和“殘酷”。與當年的上海大師杯一樣,珠海精英賽也是一項具有年終性質的賽事,而陳鈺則是賽事運營方華發體育運營管理公司的執行董事。記者在周日下午女單決賽前半小時采訪他時,他雖然還保持著往日的精氣神,但嗓子已在多日勞累下異常沙啞。
從珠海到上海,從2005到2015年,沒有什么能夠比十年之間這兩座城市走過的網球之路,可以用來作為網球運動在中國發展的最好樣本。而作為大時代對“個人史”的映射,這同樣體現在記者以及陳鈺過去十年網球經歷的改變。
十年前,除了奧運會和亞運會這樣的綜合運動會以及零星采訪過幾次大滿貫賽事之外,中國本體賽事幾乎就是記者現場報道的全部機會了;而當時在中國舉辦的賽事,也只有上海大師杯、中網和廣州這有限的幾站。而如今,報道大滿貫等國際網球賽事的機會很多,只能有所選擇,而每年中國賽季的賽事更是讓人跑不過來。
十年之前,中國雖已有李婷和孫甜甜的奧運金牌,但在國際網壇還并沒有強烈的存在感。如今,中國網球的黃金十年雖已結束,但也不必對前景過于悲觀——WTA單打前210位中有14位中國內地球員,ATP單打前250位也有四位內地球員;若放在十年前,這已是難以想象的盛景。此次像珠海精英賽這樣的頂級賽事,也有五位中國球員在單雙打項目中助陣,而她們的表現均堪稱不辱外卡使命。
同樣,中國男子網球盡管長期落后,但不久前記者在上海采訪IMG國際管理集團網球項目總監Rohan Goetzke時他曾自信表示:“中國男子網球走上世界前臺只是時間問題,且一旦到來,必將成批勃然涌現。”ATP國際區執行副總裁Alison Lee女士也一直堅信:“即便中國只出現一位男子百強球員,對中國男子網球的推動作用也將不可思量。”
以第一年舉辦的賽事作為標準,首屆珠海精英賽堪稱成功。陳鈺說,他是一位完美主義者,這屆賽事尚未結束,他已忍不住開始在心中謀劃賽事的第二年,其中觀眾體驗將是賽事升級工作的重點。“不僅要讓他們欣賞到最頂尖水準的比賽,還要讓他們能夠在外場空間享受網球和生活的樂趣。”他如此預見。
媒體人出身的陳鈺,正在網球的舞臺上努力學習,他坦承:“從賽事申辦、賽場建造以及賽事運營的方方面面,對我來說都是新的領域。”這并不奇怪,即便打了二十多年網球的李娜,也在網球圈通過學習獲得新的成長空間。十年前,正是2005年開始連續四年上海大師杯賽的成功舉辦,才讓上海擁有了上海ATP1000大師賽永久落戶的美好未來。對于珠海來說,珠海精英賽同樣是一個高級別的起點,也同樣有望將這座城市引領上更高的網球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