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2015大勢:改變?還不是原地踏步又一年!

又到年末,適合回顧,用來暢想,可回頭看看屬于CBA的又一年,除了沮喪,還是沮喪。
大概一周之前,在朋友婚禮上碰到姚明。聊起CBA,唉聲嘆氣之外,姚老板替大伙兒寬心,說:會好的,再過幾年吧,一定會有個特別明顯的變化。
大姚是積極的人。遇事,總往好處努力,總想想還有什么能做得更好。再加上他是CBA球隊的老板,更是中國籃球近十多年來最重要的標桿性人物,我理解他為什么會選擇積極。他是這聯盟進步的推動力之一,如果連他們都看不到希望,那就真是世界末日的即視感。
可說實話,除了聽他說說,除了看著球員們在場上玩兒命,能依稀看到這聯盟的希望,大部分時間里,咱們自己的聯賽讓人沮喪。即將過去的2015年,鮮有變化,就這么原地踏步的過完了又一年。
這種沮喪感,大概就像一個盼著趕快長大的少年,比著尺子在墻壁上畫了個標志,挺長一段時間過去,往墻跟前一站,發現一點都沒長高。心里隱隱地擔心,焦慮地生活著。
看現在的CBA,就讓我有一種強烈的焦慮感。不知道何時會有變化。賽程挺密的,從11月到來年2月,比賽一場接著一場,精疲力竭。對于大部分球隊來說,到了2月,他們的賽季就結束了。沒進季后賽的那些球員,開始休假,通常也就一個月,漫長的夏訓季就開始了。無論在休賽季里練得多辛苦,等待他們的新賽季仍然會從11月開始,而且很可能仍然只會維持三個多月。就算他們打好了,進入季后賽, 也不過只是多打一個月比賽。一年只有最多三分之一的時間,他們能夠在真正比賽的舞臺上展示,學習,進步,這簡直殘酷。缺乏存在感可能是人生最恐怖的情緒之一。對于CBA的大部分職業球員來說,這就是殘酷的現實。很多人抱怨中國球員進步速度慢,抱怨他們出頭速度慢,進入聯盟兩三年,似乎默默無聞,打不出什么的名堂。可回想一下一年里,他們真正能打的比賽能
有多少,你可能就理解了,讓生活在一個總原地踏步聯盟里的球員進步,真不太現實。不是說沒有,也有涌現的青年才俊,只是這聯盟根本沒有在他們身后推波助瀾,甚至,還有時候給他們下絆。
我說2015年的CBA沒變,是因為,他們沒有任何根本性的變化。從根基,到制度,到強弱隊格局,前兩年怎么地,還是怎么地。
我身邊看NBA的人更多,給自己喜歡球隊出主意的人也多。還有愛玩兒籃球游戲的,隨時都能換人,改變組合方式,改變球隊實力,改變聯賽格局。可咱這不是真正的職業聯賽,球員沒有真正的自由,球員的培養方式和途徑決定了他們難以自由流通,和球隊之間自由的雙向選擇,所以,大部分球隊的基本陣容,多年之內很少改變。沒有變動,自然也就沒什么競爭,競爭是推動力的來源。咱們的CBA缺乏這種力量。所以咱過得如同田園生活,一條耕牛半傾田,收也憑天,荒也憑天。你可以用祥和描述,也能用死水一潭描述。
所以,真正有了自由的球員,都能掙得一份不錯的合同。物以稀為貴。絕大多數,花費不少年爭取到輪轉陣容里的位置,只要占上了,就能盤踞挺久。看看他們之前的那些前輩,一代又一代,同樣的故事循環往復。
國內球員之間競爭不足,新鮮血液涌入不足。所以一支CBA球隊能否爭取更好的成績,主要的辦法成了尋找更好的外援。外援厲害,成績提升明顯,外援稍微出點兒紕漏,一下子天崩地裂。哪怕強大,有底蘊如廣東,拜納姆發揮稍有差池,他們的賽季一下子動蕩起來。一支球隊,一個聯賽絕大部分的命脈依托于外援。讓人怎么想,都覺得不靠譜。求神拜佛地祈求外援老爺萬事順心。表象上,外援確實角色過重,聯賽掌控者也時不時改變外援使用規則,試圖增加國內球員的比賽時間和機會,例如第四節只能只用一個非亞洲外援。可這些都治標不治本,從根本上說,要讓這個聯賽進步,不是壓制外援的發揮和表現,而是應該增加國內球員的進步,讓他們自由流動,讓他們體會到競爭帶來的沖擊和力量,讓他們在與高水平球員的對抗之中進步。相信我,球員都想進步,每年要花這么長時間訓練,不進步多可悲,多可怕,多可惜。可這個聯賽幾乎不在乎是否給他們創造了進步的空間。所以,去年什么樣,今年還是什么樣,明年似乎也還是這個樣子。
根本如此,所以表象不會變。
裁判永遠有問題。而且,觀眾媒體的觀感在無限放大這些問題。裁判作為比賽的執法者早已經失去了公信力,于是球員、教練、球迷、媒體、整個社會都在質疑。這就相當于一個社會的公檢法體系和執行者被質疑,這難道不夠恐怖么?反正我覺得挺恐怖的,失去信任感的社會多可怕啊。只是這聯盟已經恐怖很久很久了,仍然沒什么改觀。
打開每一條CBA新聞鏈接下的評論,你看到的絕大部分內容都是跨越地域的謾罵,似乎這比賽絲毫沒有值得肯定和欣賞的部分。一旦離開自己的屬地,美好就變成了丑陋,努力就變成了欺騙,競爭就變成了特權。
總有打火機、硬幣、水瓶從天而降,一扔就罰錢,罰完再扔,扔了再罰,循環往復沒有窮盡,如果罰錢真有用,還要政策制定者干嘛?
強隊總是那幾支,新疆、遼寧、北京、廣東,很少有其他球隊能給他們帶去沖擊。這幾支隊,國內陣容穩定,有投入,保證了外援水平,所以總占據前列。鮮有沖擊者是因為沒有球員自由流動,實力補充的方式除了找倆好外援,就是耐心培養國內球員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新力量總需要時間,需要投資人耐下心來,不計回報,舍得投入。愿意這么做的,都看到些希望,例如山東、廣廈、深圳,年輕球員成長速度很快,可想近期內挑戰豪強對他們來說仍然太難。這對投資者是巨大的挑戰,他們苦力投入卻很少能看到聯盟為他們助力。真不知道,要是總看不到效果,他們還能堅持多久。
這聯盟,錢掙得越來越多,從整體到個體,可水平、規模、影響力原地踏步,固滯不前。真讓人沮喪,一口惡氣壓在胸口,只要想起他們,就覺得憋悶。
我愛籃球,我愛中國籃球,總忍不住看咱們自己的聯賽,于是就變成了沒事兒找抽。CBA的2015年過去了,過去就過去吧,反正和它很像的2016年馬上就來了。
這個剛剛進入青春期就暮氣沉沉毫無生機的聯賽讓人懷疑,是不是這輩子怎么折騰也就這個鳥樣子了。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