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解放OR偽繁榮?中職籃公司在艱難中匍匐前行

中國職業體育如何管辦分離?創新體育機制如何實現?隨著姚明牽頭的中職籃公司注冊成立,這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再度引發熱議。
與自上而下的改革不同,中職籃公司的成立實屬一種倒逼,雖然倒逼源于萬千無奈,但也為中國籃球乃至體育的未來,創造出了萬千可能。
中職籃公司是什么?
2016年CBA全明星賽期間,“姚明牽頭成立中職籃公司”的新聞瞬間搶占各大首頁,體育圈頓時炸鍋,輿論如火如荼,如今事件塵埃落定,然而中職籃公司的改革之路,才剛剛開始。
通過公司的注冊信息,我們可以對中職籃公司的概況略知一二。
我們可以發現,中職籃公司注冊資本為4500萬人民幣,法人代表為姚明,注冊資本、經營范圍和發起人如圖所示,CBA18家俱樂部(除山西汾酒和浙江稠州外)參股為事實。
簡言之,這是一家以CBA18家俱樂部為股東主體的籃球聯合公司。
說到這里,相信你已經揭下面紗看到中職籃公司的真面目啦。但是中職籃公司究竟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呢?首先我們聽聽蘇群老師的看法——
“從姚明牽頭創立公司的目標來看,這就是最初中國籃協‘管辦分離’方案當中那個‘聯賽公司’,承擔著CBA的商務開發和競賽管理兩項功能。如果能達到最理想的結果,公司應當由20家俱樂部共同投資,共同運營,最終把CBA變成像NBA那樣完全由投資人自我管理的全市場化聯盟。公司注冊資金5000萬的人民幣,每家俱樂部平攤,各出資250萬;投資人組成董事會,聘請一位職業經紀人當CEO負責運營。”
簡言之,中職籃公司正在踐行中國籃球職業化改革文件中提到的重要一步,08年后,CBA聯賽職業化改革不力,亂象頻發的事實不可忽視,如果籃球聯賽依舊不以市場為導向,那么始終是在原地踏步,與之相對的,是小伙伴中超的鳳凰涅槃,優質體育IP價值的不斷擴大,將是CBA改革成功后的第一顆碩果。
中職籃公司需要做什么?
中職籃公司的成立被認為是實現CBA真正職業化的重要變革,對中國籃球職業化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這種重要性當然不僅體現在敢為人先的精神,那么,中職籃公司要做的事情都有哪些呢?
1.掌握聯賽經營權:這是更多商業化運作得以進行的前提和保證,也讓實現CBA商業價值最大化成為可能。
2.裁判職業化:CBA的裁判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如果能夠提高裁判的收入,并且對裁判們進行進一步的培訓,裁判也將會更加的職業化。一旦如此,能夠減少裁判爭議,保證聯賽公平,從而提高CBA比賽的水平,使我國聯賽發展更為專業。
3.球員職業化:目前CBA聯賽的球員遠未完全職業化,他們與俱樂部的勞工性質依舊摻雜著體制內的諸多因素。導致球員在轉會、續約等多很多情況下都出現了各種問題。然而球員是CBA聯賽、乃至中職籃公司的核心資產,讓球員完全職業化,是保障他們利益的最根本途徑。
4.版權分銷:中超80億珠玉在前,CBA完全可以仿照這種模式,來將賽事轉播權賣出一個更好的價格,或是進行多家分銷,把市場做大,擴大影響力。順帶提一句,馬國力入職樂視體育,坊間傳言樂視對一個輪回的CBA版權志在必得。
5.海外推廣:樂視拿下中超版權后,迅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推廣,從數據來看收到了不錯的效果。相對中超而言,CBA在世界籃壇的地位之高不低,中職籃可以試著在國際化的水準上進行推廣,讓CBA這一品牌走出國門,同時逐步擴大海外影響力。
6.媒體權益:增加數據、多機位鏡頭等軟硬件措施,為媒體提供更多且更專業的服務,來完善采訪等環節。讓球迷們能看到更多的資訊,這也非常有利于球隊文化的構建。
這六點中,最重要的莫過于經營權,只有掌握了經營權,中職籃公司才能在CBA職業聯賽改革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否則,不論表面多NBA化,都不可能變得成熟,獲得最大化的利益。當然這也是CBA的核心權益,籃協和盈方公司能否放權是很大的未知數,比較合理的可能性是由多方合作,共同管理。
盡管中職籃公司跨出了職業化改革的一大步,但就目前來說,要實現上述舉措,總覺紙上談兵。
看看聯賽手冊吧:“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的主辦單位為中國籃球協會,主辦單位依法擁有聯賽的所有權”,我們必須低頭承認,面對我國俱樂部為國家服務,人才培養依附于舉國體制的現狀,中職籃還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真解放 or 偽繁榮?
雖然46號文提出的“創新體制機制”和中職籃的適時出現,在管辦分離的松動和政府對體育產業的扶持的大環境下,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但由于辦分離舉措的威脅和自身的不專業性,這個充滿特殊意義的公司,正處于一個略顯尷尬的位置。
管辦分離舉措的威脅是顯而易見的。新華社就曾提出擔憂,CBA的產權組成非常復雜,產權的所有方不以聯賽利益為最終極目標,而想更多分享聯賽利益的俱樂部卻沒有所有權,錯綜復雜的關系網導致了異常分裂的價值取向。
由于分裂的價值取向,中職籃公司并沒有從CBA的大股東籃協處得到授權,籃協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和決策權,這是中職籃的原罪,也是小巨人腳下最為沉重的鐐銬。
如若CBA聯賽公司成立,兩個作用相同的公司免不了面面相覷,而聯賽公司所擁有的絕對有利條件一定會對中職籃公司造成不小的沖擊。這對于本就急需信心的中職籃公司而言,無異于雪上加霜。
此外,從各方消息來看,篤定分蛋糕的俱樂部們并沒有引入任何的專業人士和團隊進行管理。這一點跟成熟的NBA模式是大相徑庭的,對老板們來說,“利益”比“經營”來得更為重要,內部人員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協調平衡好改革發展的天平,俱樂部經理運營公司這難道不是一種門外漢的行徑?其實,術業都有專攻,有的事讓專業的人做比較好。
說了這么多,也許你會疑惑,既然中職籃公司處于如此的窘境,那么它的成立到底是真解放還是假嗨?不要急,繼續往下看,年輕人要耐心吶。
除去尷尬,中職籃給了我們甜蜜的希望。
盡管它生來便有所不足,但它是黑暗前黎明的燭火,是沙漠中行人的綠洲,是希望,在CBA如斯落寞,斗毆、假哨、撕逼層出不窮的情形下,中職籃像一個斗士一般站了出來,你問我要去向何方,我指著未來的方向。
中職籃公司成立的時候,管辦分離也“恰巧”實行,仿佛是在告訴牽頭人姚明:“合作是最好的辦法。”事實上,在目前的情形下,合作協調的確是一種既能互利共贏又可推動職業化的最佳辦法——一方面,任何改革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中職籃公司和聯賽公司的投資者,實質上都是同一批人,是相通的。
牽頭人的姚明,在中國籃協的改革中付出了很大的心力,曾經聯通中美體育的他,也是中職籃和籃協溝通合作的最好橋梁。
我們希望,大姚能夠幫助體育總局、籃協等部門作出針對性的決策,名人的旗幟效應,也能幫助中職籃公司很好的適應管辦分離下所產生的種種問題。
我們要感謝,在某個關頭,有人做了令人欽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