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體壇+不報“百度米蘭”?意媒炒作亂點鴛鴦譜

國內媒體狂熱轉載的“百度米蘭”一說,遭遇意大利名記卡爾洛·費斯塔當頭一棒。這位權威財經媒體《陽光24小時》記者證實,求購AC米蘭的財團,既不包括萬達,也不包括百度。
為什么在國內媒體的熱烈轉載中,筆者身在意大利,卻沒有為體壇+貢獻類似“百度米蘭”的稿件呢?
正如筆者此前所說,為每一則意大利媒體爆出的“中資重磅新聞”進行轉載、評論或辟謠是很無聊的事情。筆者4年前開始鉆研體育產業,并在《21世紀經濟報道》開設體育產經專欄,當時就發現,在體育產業迅速進入資本化和商業化的時代,原來的體育專業記者們現在轉而報道產經新聞,往往容易采取膚淺、狂熱的跟風方式,幾乎完全是外行在寫報道。
筆者從一開始便認為“百度米蘭”不可信,原因是這條消息的傳播路徑可疑。最先爆出美籍意大利人加拉蒂奧托(Galatioto)為AC米蘭帶來新求購者這條消息的人是《陽光24小時》記者費斯塔。《陽光24小時》是意大利國內最權威的財經媒體,盡管在報道足球俱樂部消息的時候也不能保證100%準確,但其嚴肅態度不容置疑。但費斯塔僅僅指出了加拉蒂奧托背后的財團中資背景,沒有透露更多。
結果,《羅馬體育報》接過這條消息開始炒作。到底“百度”這個名字是如何找出來的呢?或許很幽默,是《羅馬體育報》記者們通過Google搜索出來的。這種“爆炸新聞”的制作并不難,需要找搜索中國富豪榜前10或者前20的名字,然后逐個排查,如果是王健林、馬云這種以前已經用來炒作過的名字,那就放棄(否則讀者也會厭煩),如果名字還沒用過,就找找故事,寫一篇水分十足卻又令人浮想聯翩的報道。
《羅馬體育報》在足球方面的報道是權威的,但從此前報道海航入股羅馬、王健林入股AC米蘭等消息來看,該報對產業新聞更多停留在炒作的層面。這是為什么筆者沒有采納“百度米蘭”的消息。
4月18日,費斯塔公布了幾個關鍵點:一是既無萬達也無百度;二是雙方距離還非常遠,財報審核都還沒有開始。
因此,這件事情要水落石出,肯定還需要不少時間。但有一點筆者認為是有積極意義的:意大利媒體普遍報道,加拉蒂奧托背后的中資財團試圖掏出3億歐元拿下AC米蘭51%股份,立即掌握經營權,然后逐步過渡到100%。
這個路徑符合商業常識,立即成為大股東,對經營負起全責。不符合常識的是蘇寧6000萬歐元成國際米蘭小股東的路徑,按照目前國際米蘭的經營水平,下賽季仍然免不了巨虧(5000萬起步),蘇寧要想保住股份還得繼續砸錢。這樣砸錢的意義何在?如果一個企業有8000萬歐元可以亂花,可以拿下巴塞羅那胸前廣告兩年,起碼亂花也能花出點宇宙級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