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拼命要拿到的CBA商務開發權 究竟是個啥?

一個星期以來,媒體們爭先報道姚明和其牽頭成立的中職聯公司與中國籃協談判鬧僵的新聞。而雙方分歧的關鍵便有未來CBA的商業開發權的歸屬問題。為了此項權益,姚明甚至不惜通過媒體將問題公開化,而籃協也沒有絲毫放松之意。
事態發展如此,大姚拼命也要拿到的CBA商務開發權究竟是什么?有多重要?而CBA目前做得如何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商務開發,職業體育之本
一個優質體育賽事IP如何在市場中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依靠的便是其商務開發的能力。
NBA為何能夠成為全球化程度如此之高的籃球聯賽?超級碗的廣告為何能夠每30秒賣出400萬美元?英超聯賽在其本土的轉播費用何以高達一個賽季10億英鎊的天價?歸根結底都是在現有IP的支撐下將商務開發做到了極致。
以NBA為例,在下方的組織構架圖中,位于總裁亞當·蕭華之下有三大總監,其中一名是市場營銷總監,他的主要工作便是NBA的商務開發。在聯盟內部的各個部分,更是有半數部門與商務開發的工作有關。
CBA想要向成熟的NBA老大哥看齊,那么整個團隊里專人做專事是首要前提。而姚明和中職聯公司咬著商務運營權不放,其實就是不放心換了一身皮囊之后的CBA公司依舊無法有效地對CBA的資源進行優化和開發。在體育產業的風口之下,在中超80億的刺激之下,無論從國家隊還是聯賽球員水平,CBA在亞洲都屬頂尖,但商務開發卻一趟糊涂,誰能不心疼。
商務開發,究竟要干什么?
聽起來高大上的商務開發,可不僅僅是簡單的市場營銷。由于體育賽事所提供的核心產品是比賽,商務運營的核心便是依附于比賽為整個聯盟將IP轉化為真金白銀。
版權分銷
職業聯賽想要盈利,版權向來是重中之重。電視還是網絡新媒體?非獨家還是獨家?登錄免費平臺還是入駐收費頻道?這些都需要CBA商務開發團隊仔細想想,如何能把聯賽的版權賣出一個好價錢。
在版權分銷方面,目前的盈方CBA團隊……簡直一趟糊涂。據最新消息,上一個階段盈方CBA一個賽季能夠賣出2000多萬人民幣,央視象征性支付每賽季100萬的版權費用,其余則來自搜狐、pptv以及樂視這些網絡平臺。按照目前的市價進行對比,CBA一個賽季的總共加起來的版權費用還不及中超一個俱樂部的轉播分成,哎!難怪大姚急了,想想都捉急。
更荒唐的事情是,各地方俱樂部甚至需要花錢求著電視臺轉播,一個如此優質的體育聯賽IP運營成這樣,心塞。
商業贊助
除了來自轉播的巨大收益,贊助也能夠為聯賽帶來豐厚的收入。在成熟的職業聯賽中,體育贊助商務開發事無巨細,大到聯賽的冠名贊助,小到飲料、媒體采訪廣告板,而作為體育比賽而言,商業贊助可不是簡單的賣廣告這么簡單。
不過在這個方面,CBA還是有拿得出手的成績的。盈方接手后,全球各大知名品牌進駐CBA,加上李寧5年20億的天價(當時算天價)贊助合同,也算是能讓盈方向籃協和俱樂部交差。
不只是李寧,CBA和泰格豪雅的撕逼大戰嗎?簽訂贊助合同一個星期后就果斷解約,這其中的破事兒真的不想多說了……
特許產品開發
特許產品的開發,其實在聯賽收入中占比確實不高,但卻是CBA邁向成熟所需要開拓的領域。
參考NBA各個球隊在球館周末的紀念品商店,以及遍布全球的NBA Store,利用聯賽、球隊、球員的影響力來促進紀念品的銷售。以目前CBA的商業開發程度而言,還遠沒有到讓大多數球迷們掏錢消費特許產品的階段。但在未來,只要商務開發的團隊能用心,通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渠道,還是能夠找到商機。
舉個例子吧,在微信中開發一套CBA球員專屬的表情包,采用幾塊錢的付費模式,會不會帶來不錯的效果呢?
品牌推廣
商務開發的最后一點是品牌推廣,雖然不像前幾條那樣能立竿見影,但對于品牌長期持續發展而言,有效的品牌推廣能夠積累美譽度和知名度。
目前,CBA品牌推廣方面猶如荒漠,說到NBA,我們能瞬間想到它的主題: I love this game,然而CBA呢?一年一個口號,沒有持續的品牌推廣主題,沒有屬于自己的聯賽性格烙印,怎么去塑造出一個好的故事?
盈方靠譜嗎?
說了這么多商務開發所需要做的事情,哥已經口干舌燥了。不過咱還得再說說這盈方目前在CBA商業開發的問題。
從盈方中國的官網,我們看到它列出的職能多達11項,這其中絕大多數還都涵蓋了商務開發的工作。而中國籃協之所以愿意將CBA撒手給盈方接管,專業能力是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盈方中國究竟在商務開發上做得如何呢?我們先來看看他們對自己的評價:
乍一看功德滿滿的成績單,前三點都是空話啊同志們,這些虛無縹緲的【最…之一】和未縱向對比的蒼白數字,根本證明不了盈方的CBA運營能力!
再說說這轉播,累計7.19億觀眾,較10年前上升128%看似不錯,但CBA10年間可是擴軍5支(東莞、浙江、天津、青島、四川),比賽場次多了不說,新增球隊還帶來了當地的收視群體,你就是不推廣這累積的收視數字也不會難看到哪去啊......
而對于版權收益,贊助權益置換,品牌推廣等方面,文章的前部分我也說了,確實在這些領域CBA還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所以啊,也難怪姚老板據理力爭,非要拿下這商務運營權。要不然再這樣下去,CBA的商業化只會停滯不前。
目前中職聯公司與籃協的談判,除了股份,依舊死死卡在了這商業開發權益的分配上。大姚本以為能靠著18家俱樂部聯手“逼宮”來拿下商務權益,但不曾想這中職聯里本身人心就不齊,失去最大砝碼的姚明也在談判中落入了尷尬的境地。
中國籃協正籌劃組建CBA公司,要穩穩抓住這些在未來潛力巨大的權益,然而據可靠消息,在初期,商務開發權仍需要外包給第三方.......What? 這不是又繞回來了嗎?既然還要將運營權外包,那么成立CBA公司的意義究竟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