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薩諾瓦到伊巴內瑪――下篇:誰是歌中女神?

2014年世界杯期間,《體壇周報》推出的“巴西水彩畫”系列,是國內媒體迄今為止唯一一個從音樂、文學、體育等多方位和角度全面解讀巴西文化的專題報道。
2年后,奧運會在里約熱內盧舉行,“巴西水彩畫”系列仍然值得一讀。現在經過作者細微修改,在體壇+app再度和讀者見面。
波薩諾瓦音樂的代表作《伊巴內瑪女孩》,是全世界被演奏次數第二多的歌曲(僅次于披頭士的《Yesterday》),共有超過170個改編版本,500次以上被各國知名歌手錄制入自己的專輯,包括辛納特拉、麥當娜、艾米·懷恩豪斯等人。
“伊巴內瑪女孩”,是不是巴西人眼中的“波薩諾瓦女神”?
伊巴內瑪,前生今世
20世紀60年代初,已名聲在外的裘賓和維尼修斯習慣在里約黑山街22號維羅索酒吧相聚,在關于創作的討論中度過整個下午。
15、16歲的女孩埃洛伊莎(后取藝名埃洛·皮涅羅)家住在同一條街。她常來酒吧為母親買煙,或是穿著今天看來非常保守的泳衣、路過這里前往海灘日光浴。
這個藍眼睛、步態輕盈的少女不知道,她成了裘賓和維尼修斯正在創作一首歌的靈感來源。維尼修斯最初的歌詞題為《女孩走過》,歷經修改,最后定稿《伊巴內瑪女孩》(葡文:Garota de Ipanema)。
1962年8月,裘賓、維尼修斯和吉爾貝托一起推出此歌,波薩諾瓦音樂正是在巴西最紅火的時刻,但《伊巴內瑪女孩》并未立即贏得如幾年后一樣的瘋狂熱捧。
是美國市場讓這首歌聲名鵲起。1964年,由裘賓彈鋼琴,美國薩克斯樂手斯坦·格茨奏薩克斯,吉爾貝托的首任妻子阿斯特魯吉演唱的英文版《The Girl from Ipanema》在美國推出,立即拿下格萊美獎,“波薩諾瓦”、“伊巴內瑪”名噪一時。
文中提到的《伊巴內瑪女孩》經典版本,先是吉爾貝托葡語演唱,然后他的妻子阿斯特魯吉用英文演唱
大批游客來里約造訪伊巴內瑪海灘,美國人按照英語發音,總是讓司機開車去“愛撲你媽”海灘,后來里約的出租車司機也都適應了。而伊巴內瑪街區的很多女孩則自稱是歌中女主角。
1965年,維尼修斯在雜志上發表文章,公開了埃洛伊莎的名字,“對我們來說,她曾是、也繼續是里約少女的范例:金色的肌膚,花和美人魚的合體,光輝且優雅,但這場景又是悲哀的,當她獨自走向大海,帶著青春正在流逝、美麗并不僅僅屬于我們自己的印象——這就是生命在其美麗憂傷、永不停息的潮起潮落中提供的巨獻。”
埃洛伊莎的父親是軍人,對其家教極嚴,要其婚前守貞。她的身份公開后,多國記者們涌向她家。父親和未婚夫火冒三丈,這導致埃洛伊莎婚期提前,因為家庭原因,埃洛伊莎也拒絕出演電影《伊巴內瑪女孩》。
長大成人的埃洛伊莎和業已衰老的裘賓
裘賓和維尼修斯兩人中,埃洛伊莎更喜歡開朗、幽默、討女性喜歡的“小詩人”,但愛上埃洛伊莎的是內向的裘賓。埃洛伊莎出嫁前,裘賓曾到海灘上找她,訴說自己婚姻的不幸,問女孩是否愿意嫁給他。
裘賓的請求被婉拒,告別時,他趁兩人碰臉頰的機會,舌吻了自己歌中的女孩。后來有次在維尼修斯家里,裘賓向埃洛伊莎介紹即將成為自己第二任太太的新女友,竟然當眾說,“你不愿意嫁給我,我找了一個像你的。”
中年男懷春和異域風情
埃洛伊莎及其自傳,左為她和丈夫及三個女兒
埃洛伊莎一度被巴西公眾淡忘。重新引人注目是1987年登上《花花公子》雜志。她的家庭遭遇了經濟危機,幸好她的美麗禁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埃洛伊莎的女兒提希亞妮也長得出眾美麗,后來成為巴西家喻戶曉的電視主持人。2003年4月,母女倆一起裸身登上《花花公子》,這也是《花花公子》巴西版最經典的策劃之一。
埃洛伊莎和女兒提希亞妮
埃洛伊莎在里約和圣保羅開了兩個名為“伊巴內瑪女孩”的商店,卻讓她招惹上一場官司。裘賓的遺孀聯合維尼修斯的子女狀告她侵犯作品版權。埃洛伊莎對此甚為不解,一是兩位作者以她為靈感創作歌曲,并未考慮過她的任何權利,二是現在巴西到處是名為“伊巴內瑪女孩”的酒吧、飯店、樓盤,為何單單是她侵權?她認為裘賓遺孀仍為當年的事情吃醋。最后,官司以庭外和解告終。
已是三個孩子母親的埃洛伊莎依舊美麗
2012年,《伊巴內瑪女孩》問世50周年,英國《衛報》的紀念文章公開承認,這首歌的英文歌詞比葡語原文在詩意上差之千里。
《伊巴內瑪女孩》葡文版歌詞
胡續冬 譯(摘自《去他的巴西》一書)
看吧,造物之中最美的精華
世間最絕對的優雅
就是她,那個走過來又走開的女孩
在通向海灘的路上,她的步態甜美而多彩
那女孩有著金色的身軀,伊巴內瑪的太陽賦予的身軀
她多彩的步態比所有的詩更像詩
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最美的物事
哦,為什么我如此孤單
哦,為什么萬物都如此傷感
哦,世上有如此美女存在
如此的美女竟走不進我的心懷
只能在我面前孤單地走開
哦,但愿她知道
當她走過的時候
天地萬物都在微笑
所有一切都充滿優雅
變得更加美妙
這都是因為愛
都是因為愛
都是因為愛
我們在這里沒有篇幅逐字解讀整個歌詞原文,只能提供兩條線索。一是維尼修斯所說的“悲傷”更多指向中年已婚男,指向他和裘賓自己——美女與音樂,欲望和創作,夜晚殫精白天竭慮——生命到底是……
二是《花花公子》雜志在某期的刊首語中說,巴西人都明白歌里所唱的“步態”( balan?o,原意“天平”)指的是什么——這個詞里包含著巴西人對女人臀部的鐘愛。2003年4月,埃洛伊莎和提希亞妮母女在這本雜志上讓國人們過了一把眼癮。
埃洛伊莎與女兒登上《花花公子》封面
此歌的英語版本更多是讓美國人看到異國風情,甚至可以說,美國人圍繞伊巴內瑪海灘、陽光、金色肌膚的女孩構建了自己關于巴西的印象,這種印象又通過強勢的美國媒介傳播到了整個世界——對于美國人,《伊巴內瑪女孩》就是巴西;但對于巴西人,它只是60年代初的里約,和一首好聽的歌。
繆斯女神和巔峰之作
埃洛伊莎一度引人注目,但她并不被巴西人視作“波薩諾瓦女神”。當之無愧地擁有這個頭銜的女孩叫娜拉·萊昂(Nara Le?o)。
拉娜雖然不夠性感美麗,但卻擁有高貴的靈魂
娜拉·萊昂是個富家女,性情甜蜜慷慨。她把里約科巴卡帕那的家變成里約年輕音樂人的聚會場所,促成了波薩諾瓦運動的誕生。娜拉·萊昂自己唱歌出色,更是一個慷慨的人。她去巴依亞州旅游,發現當地少女瑪麗亞·貝塔妮婭(Maria Bethania)歌喉獨特,立即邀請她來里約,取代自己在一個系列演出里的主唱位置,此后瑪麗亞·貝塔妮婭成為巴西樂壇天后,隨他南下的哥哥維羅索則成為巴西音樂“熱帶主義運動”領袖,里約奧運開幕式上,73歲的維羅索歌聲仍然動人心魄。
娜拉·萊昂以自己的高貴、友愛、慷慨和幽默詮釋了波薩諾瓦精神——它同時是一個追求改變、自由、開放、快樂的社會運動。先是促成波薩諾瓦運動,之后娜拉·萊昂又成為“熱帶主義”運動的重要成員,甚至是她把政治、社會話題引入音樂的主張影響了維羅索、西古·布阿爾克等與她同齡的音樂人。
這是娜拉·萊昂和布阿爾克合唱的布阿爾克寫的童話歌曲《糖果盒》
在軍政權威脅下,娜拉·萊昂一度遷居法國。回到巴西以后,她決定專心相夫教子,淡出音樂界,進大學學習心理學。她和一群小她10歲的女生們在一起,那么自然,就像沒有年齡的差距。
娜拉·萊昂不僅演唱波薩諾瓦,也有一些法國香頌的影響,例如這首維羅索為她寫的Lindoneia
1979年,娜拉·萊昂被發現患了腦瘤,這反倒刺激她重返樂壇,以積極的姿態面對命運的無情,直到1989年6月7日,腦瘤像子彈在顱內爆裂,結束了這個高貴勇敢的存在。2104年6月世界杯,恰逢西古·布阿爾克70歲生日,也是娜拉·萊昂去世25周年。
在巴西,《伊巴內瑪女孩》也不被視作裘賓或波薩諾瓦的巔峰之作。2001年,《圣保羅頁報》組織200多名記者評選“史上最佳巴西歌曲”,獲得這一殊榮的是裘賓在1972年創作的《三月雨》(águas de Mar?o)。
這首歌也有裘賓自己填詞的英語版本,卻是一首很難國際化的歌曲(在這方面無法企及《伊巴內瑪女孩》)。它的每句歌詞都以葡語“E”開頭,清脆的巴西葡語吐詞如若雨水敲窗,敲出一副動態的馬賽克里約風情畫。和裘賓有過親密合作的西古·布阿爾克說,“如果有一首我很希望是自己寫出來卻不可能寫出來的歌,首推此曲,它的靈感來自另一個世界。”此曲只應天上有。
這是裘賓和艾利斯演唱的《三月雨》經典版本,裘賓一開始長于作曲和鋼琴,但對自己的演唱始終不滿意,后來是吉爾貝托和阿斯特魯吉指點他每天對著蠟燭均勻吐氣,得此訣竅后長足進步
1974年,裘賓和來自巴西南方的歌手艾利斯·雷吉娜合作,留下了《三月雨》最經典的演唱版本。艾利斯·雷吉娜的歌喉有火山口一樣的澎湃和精純,唱至結尾處,唱著那些看似奇奇怪怪的象聲詞她忍不住發笑,也展現了巴西音樂的精髓所在,同時是和歐美音樂的區別——波薩諾瓦是桑巴音樂的演變體,桑巴是一種本能,本能是不嚴肅的。
推薦試聽:
(專輯)
-Elis e Tom (Philips 1974)
-URUBU (Warner Bros 1976)
-Ant?nio Brasileiro (Globo/Columbia 1994)
點擊文末關鍵詞“巴西水彩畫”,可看該系列所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