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身高進化史:這項巨人運動還需要人造巨人嗎?

據統計,本賽季NBA球員的平均身高為6尺7(2.01米)。NBA成立70年來,球員的平均身高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這一數據在2001年達到峰值(6尺8/2.03米)。
球員身高進化史告訴我們,NBA球員的高大化正在縮水,而這對聯盟的未來而言又意味著什么?
大個子的受歡迎程度
現在看來,安東尼?戴維斯的青春期,更像是進行了一次有趣的科學實驗:在你不斷長個時,還能保留以往的技能包嗎?
讓我們回到2008年秋天。戴維斯當時身高僅有6尺2(1.88米),是芝加哥遠景特許高中的高一后衛。戴維斯的個頭已超過母親,甚至趕上了父親,所以他對未來滿懷希望,但當時只有克利夫蘭州立大學注意到他。
到了第二年春天,戴維斯的個頭已瘋長到6尺8(2.03米),正如他的高中教練所說:“他仍能控球、傳球、投籃,只是他的個頭高了不少。”為了容下他14寸的大腳,老安東尼給兒子買了一張加長的床。到高三時,戴維斯心中的偶像已經從艾弗森變成了杜蘭特和加內特。在身高陡增后,他到弗吉尼亞打了半場夏季邀請賽。回到家后,他發現很多學校都給自己提供了豐厚的獎學金。之后他的個頭又長了兩英寸(5厘米),并成為NBA狀元秀。
戴維斯的例子生動的證明,半英尺身高的差異到底有多大。
全球體育巨人化
上世紀30年代,人們一直無法用數據來解釋大量身材矮小的猶太裔球員是如何在巨人林立的比賽中保持競爭力的。上賽季,創下常規賽紀錄的勇士證實了敏捷性在當下有多重要,只不過他們的身高要比前人高出許多(以庫里為首的勇士先發五人組平均身高為2.01米,位居NBA第15位)。現代籃球正尋求球員兼具高大化和協調性的可能。
在這點上,籃球并不孤立,大多數體育領域的運動員身材正日趨高大化。普通人也是如此,只不過沒那么明顯而已。20世紀,大部分工業國家居民的身高每十年凈增0.4英寸(美國女人的身高大致相當于17世紀的法國男人)。生活富足的北歐人身高增長幅度最為明顯,荷蘭人的平均身高如今已達到6英尺。
在體育運動中,身高更多被演變為一種競爭優勢。2012年倫敦奧運會前,英國人就發起了“體育巨人計劃”,并在四年后獲得成功。
遺傳學告訴了我們真相。《華爾街日報》的一項研究發現,近一半的NBA球員都擁有運動基因,并涌現出很多杰出的兄弟檔明星:除了庫里兄弟,他們更多是大個球員,比如梅森?普拉姆利和邁爾斯?普拉姆利、馬克?加索爾和保羅?加索爾、布魯克?洛佩斯和羅賓?洛佩斯。
紐約的卵子捐贈診所的一項數據統計表明,客戶對受精卵具備“運動能力”的需求,已從2008年的1%劇增到2012年的17%。在加利福尼亞的精子銀行,明顯的身高優勢正成為捐精者最明顯的生理特征。
尋找大個
2016年,在各項體育領域里,搜尋大個子的行動仍在繼續。尤塞恩?博爾特的成功,讓那些身材瘦高的孩子意識到自己在速度上的優勢,而杜蘭特革新式的打法,則鼓舞了一大批高個年輕人。雖然NBA規則的改變,讓身高1.91米的矮個球員有了發揮空間,不必像以往那么依賴大個子外籍球員,但球探們依然希望在身高上做文章。無論外籍球員還是美國本土球員,他們平均身高的上升空間都不大,于是他們將目光投向了人口更為密集的國度。
根據CBA的數據統計,中國現有3億人打籃球。和跳水、體操相比,籃球更為普及。他們把喬丹、科比視作偶像,一旦這種熱情轉化為身高優勢,你猜他們會不會成為NBA最大的人才庫?
身高依然會成為未來NBA的主宰。一些人都有這樣被高中教練質問的經歷:“你到底什么時候能長個?”可以肯定,人類在未來可以用某種科技手段增高。據報道,印度曾出現一種“斷骨增高術”,其矯正過程包括打碎腿部骨骼,穿戴支架,直至可以正常行走。今年早些時候,一名身高1.70米的年輕人接受了這種手術,印度倫理委員會隨后傳喚了主治醫生。
此外還有人類生長激素,如今在體育領域已被禁用。美國有一個孩子曾使用HGH人體生長激素,如今他的身高已長到2.03米,成了一名大學籃球運動員。2008年,美國國會針對HGH濫用問題召開了一次聽證會。
很多事情告訴我們,人工干預人體的生長具有不小風險。而且即使能做到也不應該允許,我們更應尊重籃球的客觀發展規律。
試想一下,如果你哪一天在紐約麥迪遜花園場邊,看到無數和波爾津吉斯身高相仿的家伙,會是什么樣的感覺?在小球風行的年代,大個子之所以仍有價值,在于它的稀缺。
所以,哪怕NBA球員身高進化得慢一點,也不是什么災難。
撰稿:王明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