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中國杯恢復邀請賽傳統 記得國足1:0阿根廷不

文/梁熙明
中國杯即將開賽。盡管飽受爭議,主辦者初衷是為國足創造一項傳統杯賽,提供練兵機會,此舉實際上是恢復了“各國傳統”。傳統邀請性杯賽,不但中國,諸鄰一貫有之,本文試作大致匯總。
中國:
1977年起,粉碎“四人幫”結束文革后,中國開始舉辦北京國際足球邀請賽,為國內球隊(主要是各級國家隊以及地方強隊)創造外戰機會,當時中國連國際足聯會員都不是,自然請不到什么正統對等的國家級強隊,對手往往五花八門,有香港俱樂部、亞非各“友好國家”代表隊。沒有對等觀念,中國國家隊經常會打外國俱樂部,甚至青年隊、低級聯賽球隊。
北京國際足球邀請賽,從1983年起正式定名為長城杯,時間定為每年夏季。除1988年夏因中國隊參加漢城奧運未舉辦外,年年舉辦。最初規模極大,1983、1984兩屆,請了世界各地將近10隊,加上本土國家隊、國青隊以及地方省隊,完全按照世界杯形式大干一番,1986年起縮編,參賽隊數4、6、8不等。
1990年起因東亞舉辦王朝杯四國賽,長城杯完成歷史使命。
日本:
1978年起,麒麟啤酒開始為日本隊舉辦一項年度傳統杯賽,時間定在3至6月,初期主要邀請歐美俱樂部,國際米蘭、熱刺、米德爾斯堡、紐卡斯爾、門興、不來梅、勒沃庫森、帕爾梅拉斯、桑托斯、弗拉明戈、弗魯米嫩塞、達伽馬等著名俱樂部都參加過,但也夾雜個別國家隊。
1992年起,隨著日本職業足球開鑼,正式定型為國家隊賽事,主要邀請歐美隊,偶爾邀請亞洲隊,延續至今。
麒麟杯主要比賽形式為三隊單循環,2015年停辦一年后,2016年改為4隊賽制,先各打一場半決賽,勝方決冠軍,輸方決季軍。
中國國家隊曾于1984年參加過麒麟杯,小組賽3比2勝圖盧茲,0比1負于日本隊,半決賽0比1負愛爾蘭國家隊。
韓國:
1971年起每年舉辦“總統杯”,時間多為5、6月。與麒麟杯、長城杯一樣,也混雜國家隊與俱樂部甚至青年隊,但所邀球隊檔次較麒麟杯為低,不過規模較麒麟杯大。主要比賽形式為8隊2組,每組2隊出線,
總統杯實際更名多次,最初名為“樸正熙杯亞洲足球錦標賽”,1980年起改為總統杯,1995年后改名朝鮮杯,1999年后停辦。
印度:
1982年起每年舉辦“尼赫魯杯”,時間定在每年1月,如6隊參賽則打大循環,前兩名進入決賽,如8隊參賽則分2組,每組2隊出線打半決賽。
尼赫魯杯算得上中國球迷最耳熟能詳的亞洲邀請賽,中國隊歷史上第一次在正式比賽中擊敗世界杯冠軍國度,即出自尼赫魯杯——1984年1月20日,中國隊憑借趙達裕一腳定乾坤,1比0擊敗阿根廷國家隊,為奧運預選賽敗北而還、士氣極度低迷的國足重燃希望。
中國球隊(國家隊、國家二隊或國青隊)初期參加尼赫魯杯,成績斐然,前5屆中4次打入決賽,但均未奪冠。
1997年后,因缺乏經費,尼赫魯杯停辦10年。2007年,在印度隊主帥、前中國隊主帥霍頓力主下,尼赫魯杯恢復,至今又于2007、2009、2012舉辦過三屆,除東道主印度,參賽隊主要有敘利亞、黎巴嫩、馬爾代夫、尼泊爾、哈薩克斯坦、斯里蘭卡等亞洲二三流球隊。
新加坡:
1982年起每年舉辦“魚尾獅杯”,時間多為下半年,參賽隊主要有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尼、韓國等近鄰,所邀歐洲俱樂部均為業余。中國隊曾于1986年一舉奪冠,為國足參加國外邀請性杯賽最佳戰績,且決賽擊敗了朝鮮國家隊,含金量不低。諷刺的是,恰恰是該屆杯賽上座率極低,導致此后停辦。
1992年又辦一屆,剛在亞洲杯上勇奪季軍、主帥為施拉普納的中國隊,決賽中1比3不敵韓國二隊。
2015年魚尾獅杯一度宣稱重辦,上海申花在受邀之列,但最終又宣布無限期擱置。
馬來西亞:
1957年為慶祝獨立,每年舉辦“默迪卡杯”(默迪卡在馬來亞語中意為獨立),時間多定在夏季七八月間,為亞洲歷史最悠久的邀請賽。
初期主要參賽者為東亞隊,80年代后也開始邀請歐美俱樂部,但雜波不純,既有漢堡這樣的著名俱樂部,也有干脆在圣保羅、布宜諾斯艾利斯混編的雜牌聯隊。
進入90年代,開始時斷時續,動輒停辦兩三年。2007年起變為U23級賽事(但仍有U23隊打著國家隊旗號),2014年起停辦至今。
中國球隊最佳戰績為1991年徐根寶的國奧隊打入決賽,0比3敗于奧地利俱樂部阿德米拉。此外1984年中國希望隊(即國家二隊)小組出線打入前四,但因被曝光小組中與韓國隊打假球默契出線,回國后解散。
這些杯賽,除了麒麟杯尚在堅持,其他均不脫一個共同命運——停辦,不外乎這幾個因素:經費短缺,檔期沖突,請不到對手。
實際上時至今日,這是必然的,每年國際比賽日既定,各國越來越傾向對等交流(方便安排、且比過往邀請賽更具價值,也不失身份),再塞一個杯賽,打一些雜牌隊伍,或者名為國家隊實為雜牌,完全沒有意義。比起這些算是相當命長但到頭來仍不免消失的各國杯賽,中國杯又有幾年的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