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像裁判下季登陸德甲 但裁判居然不在場邊執法

體壇+記者畢陌報道
人力是否能夠保證足球比賽的公正性,是否應當讓高科技更多地介入足球賽是有關足球裁判制度改革的爭議主題——但目前看來,科技不斷介入足球世界是足球發展的大趨勢。
雖然德國人是傳統人力裁判制度的受益者(2010年世界杯蘭帕德對德國的進球被誤判無效催生了底線裁判),嚴謹的德國人已經開始未雨綢繆,德甲將在下賽季成為第一個使用錄像助理裁判的聯賽。
錄像助理裁判(Video Assistant Referee, 簡稱VAR)系統目前還處于官方確定足球規則的組織——國際足球理事會(IFAB)的試驗流程中。去年在日本舉辦的世俱杯上,這一系統已經試驗性地被引入了比賽——但這一系統的實施也引起了爭議。
在引入門線系統上,德國足協是后來者,直到2015年才進入了這一技術(還記得基斯林2013年對霍芬海姆隊的幽靈進球?)但在錄像助理裁判上,德國足協甚至早于國際足聯作出了革新。
在去年四月,德甲方面就已經宣布: 德甲已經做好了引入錄像裁判的技術與組織準備,可以隨時部署錄像助理裁判。
目前,德甲裁判已經完成了前兩階段的裁判訓練,即將進入新的第三階段——在這一階段中,錄像助理裁判的課程將被引入,課程的關鍵是處理比賽間場上裁判團隊,后臺錄像助理裁判與錄像技術三者的關系。
對于錄像助理裁判,國際足球理事會已經準備了多套引進方案,而德國足協使用了一種 “處理中心方案"——在比賽中,所有的錄像助理裁判將被集合在一處,共同分析處理比賽中的爭議片段。
球場與后臺將通過光纖網絡連接——通過此技術,球場上的各個細節可以即時地傳達到錄像助理裁判的監控儀上。
針對德國版本的錄像助理裁判引進方式,德國足協表態: 這可以保證錄像助理裁判在高質量的硬件環境下工作,確保人機有效協作,并將引入一名錄像監督來監察錄像助理裁判的工作情況,并參與爭議判罰的決定。
但這種方式也有漏洞——錄像助理裁判遠離球場的情況下,需要完善的技術來確保錄像助理裁判能收到高質量的即時比賽細節。需要完善的制度來保證遠離錄像助理裁判的獨立性,畢竟,遠離球場使得錄像助理裁判缺乏足夠的監督,容易被外勢力滲透。
因此,其他各國聯賽采取另一種錄像助理裁判方案——讓錄像助理裁判進入場內,聚集在場邊的進行一輛錄像車上。
這些采取此方案的12個國家將成為錄像裁判的試點國家——包括美國,巴西,荷蘭和意大利。雖然錄像助理裁判制度在這12 個國家還只處于試驗階段,國際足聯希望盡快推動該制度,爭取能在2018年世界杯上正式引入錄像裁判。
國際足聯希望錄像助理裁判制度在2018年世界杯上被正式投入應用
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將成為足球裁判制度發展的分水嶺,成為高科技大規模進入裁判界的關鍵十年——2010年世界杯,蘭帕德的幽靈入球啟動了對于高科技引入球賽的討論;2014年世界杯,門線技術被正式啟用;2018年世界杯,錄像助理裁判技術也將很可能被正式應用。
在三月初,國際足球理事會還將在倫敦召開會議,決定在未來幾個月中如何去進一步推動錄像裁判制度——一方面,人力裁判在確保比賽公正性上的天然缺陷需要高科技的補足,另一方面,相關組織也還要確保足球是一項“人的運動”,保證科技的使用能被控制在人性的掌握中,同時確保科技引入不影響比賽的平滑流暢,以及避免外來勢力隨著科技的引入干涉足球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