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軍子女承父業要吃苦頭 興趣使然的選擇更顯珍貴

體壇+特約記者付麗報道
最近有兩則新聞,都是有關奧運冠軍的“下一代”。楊威把不到7歲的兒子送進體操房;而國乒總教頭劉國梁則陪著他的女兒征戰高爾夫球青少年賽場。這都是體育圈里有關“子承父業”很典型的故事。
體育大咖們“下一代”的走向總是格外關注。一方面,父輩已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作為他們的子女,要想超越,不是一句“我要當冠軍”就能輕易實現的。很多公開的場合里,都會問到孩子們的目標,很多時候,孩子們也會說“我想向爸爸(或媽媽)一樣。”但這一時的噱頭,不足以太當真。
要想摘取競技場上最耀眼的明珠,要吃太多苦,掉太多淚。父輩們深知這一路的艱難,很多爸爸媽媽很難下定決心讓自己的兒女繼續走這一條老路。
于是,在“星二代”里能看到很多“轉行”的先例,蔡振華的兒子直接學了表演;郎平的女兒成了一名白領;田亮的女兒也從小就游弋在娛樂圈。他們希望兒女們能體會作為父輩缺失的童年,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背著書包上學堂,能有從興趣點出發的自我選擇。
當然,體育圈的“星二代”一定會有“子承父業”的案例。畢竟,孩子繼承了父輩的優秀運動基因,走上運動之路的起點就比別人高。從小開始接觸運動,玩著玩著有了興趣便嘗試著走上專業之路。比如,劉國梁的女兒打高爾夫球,錢紅的女兒學打網球,阿的江的閨女練起了排球,李永波的兒子李根也很正式地打羽毛球,甚至還打到了國家隊。
不過,提到李根,難免有些遺憾。身為國羽的總教頭,李永波有個百人世界冠軍計劃,他曾立志把兒子培養成世界冠軍。可惜,18歲進入國家二隊的李根雖然獲得世青賽團體冠軍、單項第三名,但還是沒能進入“百位世界冠軍”的榜單,就選擇了退役。對于奧運夢想早早破滅,李永波也在公開場合表示,縱然兒子有運動天賦,但卻很難吃得了苦。再后來,李根離開賽場后,體會著不一樣的生活滋味,亮相綜藝節目,錄制唱片。但是成為世界冠軍,成為了他不可及的夢。
當然,現在80后一代的體育明星,很多明星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姚明的女兒在未來是否會打球?李娜的一雙兒女未來又會有怎樣的人生選擇?這也留給了未來許多猜想。不管是否“子承父業”,健康成長,開心快樂,才是父母對他們的最簡單也最真誠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