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商家退潮球市下降? 新政別重演“商海悲劇”!

記者肖良志北京報道
中國足協應該慶幸,中超冠名商、中超版權商、中甲冠名商和中甲版權商都是國內公司,礙于情面,或者對足球的那份情懷,在做出外援和U23政策等重大調整之后,他們沒有按照合同扣款。但是,我們必須看到1994年職業化以來的諸多商海悲劇,都是因為中國足協無視贊助商利益和球迷市場而隨意對聯賽政策作出重大調整的結果,必須引起警惕。
1、體奧動力80億重壓下能否承受變更?平安2億冠名是否受到影響?
體奧動力5年花費80億元拿下了中超版權,盡管PPTV接盤樂視體育,體奧動力的壓力猶在。當第一次更改U23政策和外援政策,讓中超聯賽的水平有所下降的時候,體奧動力并沒有具體的官方行動。但是,當中國足協又一次更改U23政策讓聯賽水平繼續下滑的時候,體奧動力是否還能穩如泰山?
剛剛和中超公司完成5年續約,每年冠名費從1.5億元提升到2億元的中國平安,是否也會受到U23政策再次變化的影響?
歷史上的教訓慘痛。當然,這些教訓大多都是在國外品牌身上發生的。
2001年,在沒有和贊助商IMG、百事可樂等打招呼的前提下,閻世鐸提出暫停升降級,引發了贊助商一系列的不滿。2002年,前六輪甲A沒有電視直播,讓IMG和百事可樂等很是焦慮。到了2002年賽季末結賬的時候,百事可樂一直在按照合同扣除IMG的費用,IMG按照合同扣除中國足協的費用,那時候,IMG拿出中國足協違反合約細節多達100多處。當時,百事可樂提前終止了與中國足協的合同。
2004年,因為G7鬧事和罷賽等多起嚴重事件,西門子按照合同,扣除了三分之一冠名費,并且提前終止了合同,導致了中超在2005年的裸奔。
此后,從2006年至2010年,中超有三個冠名商,中超公司攤上了兩個官司。倍耐力贊助的時候,原本冠名費4000萬左右,每次聯賽中出現重大問題之后,倍耐力的代表就會拿著合同到中超公司扣款。西門子贊助的時候,中介公司每個月都會遞交一份中國足協違約的細節,按照合同扣款。包括后來的金威啤酒,也沒有放過中超公司。
后來的大連萬達和中國平安因為是國內公司,沒有太過計較。體奧動力5年花費了80億元,也沒有因為2017賽季變更外援政策和出臺U23新政而要求扣款。中甲聯賽的冠名商和版權商,同樣做到了全力支持。但是,當U23的政策朝令夕改,對中超和中甲聯賽的水平產生較大影響之后,這些贊助商是否還會坐得住?
往事歷歷在目,中國足協不可掉以輕心。
2、職業聯賽的球市是否受到打擊?
當年,閻世鐸提出暫停升降級之后,職業聯賽的球市都受到了巨大打擊。目前,國內各個級別的聯賽已經建立,有職業的中超聯賽、中甲聯賽和中乙聯賽,還有培養青少年的全國U系列比賽以及2017賽季新推出的青少年主客場超級聯賽,還有中超和中甲預備隊聯賽、精英聯賽。這些比賽,滿足了不同年齡段球員的需求。
作為頂級聯賽,球迷最為關注和欣賞的還是中超的水平。在俱樂部持續進行軍備競賽、不斷提高外援質量的前提下,中超的吸引力日益增加,在國際乃至世界足壇也有了較高的知名度。尤其是轉播覆蓋了96個國家和地區之后,中超的品牌已經打響。如果不斷變換U23政策,讓更多的年輕球員上場,擠壓其他球員和外援的空間,聯賽的水平必定受到影響,可能會直接影響到球迷的情緒。
目前,中超聯賽的現場球迷正處于培育期,他們大多都還不是俱樂部的鐵桿會員,如果聯賽水平突然因為U23新政而遭遇斷崖式下跌,肯定會影響到球迷的熱情。另外,一些高水平的外援可能會不得不離開中超,或者俱樂部主動讓高水平外援離開,這也勢必影響到球迷的情緒,進而阻礙他們走向球場。
中超和中甲大好的局面來之不易,當U23政策從2018賽季不可更改的時候,中國足協和各俱樂部從現在就要做好各種預判和計劃,用相應測策略來彌補新政對球迷帶來的沖擊,唯有如此,才不會出現大面積的滑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