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營冬奧組委】跟大徐來一次穿越時空的采訪

體壇+記者龔正揚報道
北京西五環外,石景山腳下,一片鋼筋水泥的建筑群是首鋼集團的舊廠址。9年前,為了首都的碧水藍天,首鋼集團選擇了搬遷調整,但其老廠區的工業遺存卻成為了優質的資產。就是這一片優質的資源,被2022年冬奧組委相中,在首鋼工業園區的西北端,一系列的改造施工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夏至,陰天,伴隨著一聲接一聲的氣錘聲,體壇加走進了2022年北京-張家口冬季奧運會組委會的辦公地。帶我們走進冬奧組委的,是被我們親切地稱為“大徐”的徐濟成老師,他現在的身份,是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副部長。
驅車來到這里的我們,在看到冬奧組委的“門牌”之前,根本不敢相信這里就是冬奧組委的辦公地,因為從遠處看,除了一些看似已經廢棄的廠房、筒倉、料倉外,根本沒有什么和奧運相關的元素,但真正進入到冬奧組委辦公地之后,我們才覺得像是走進了桃花源,著實有些不敢相信眼前的這一切。
邁進冬奧組委的大門,目光立刻就被眼前的這幾個“石頭筒子”所吸引。原來,這六個“石頭筒子”原本是首鋼煉鋼之前存儲原料的筒倉。可現如今,經過改造,這六個筒倉已經成為了冬奧組委最先投入使用的辦公設施,大徐老師的辦公室,也就在筒倉內。
“之所以選擇讓冬奧組委落戶在首鋼的老廠區,一是因為這里的‘地界’很好,有足夠大的辦公區域,工人們搬離后,能夠使用的面積達到了8.9平方公里。二是因為這里的舊廠房都有很高的利用價值,稍加改造,就能變成優質的辦公設施,完全可以滿足冬奧組委的需求。”談起選址在這里的原因,大徐老師如是說道。
改造價值大這一點,大徐老師完全沒說錯,走進這幾個筒倉才發現,筒倉的表面有很多很淺的圓洞,而在這些圓洞中,我們便可以清楚地看見筒倉的內部結構,粗壯的鋼筋密度極高地排列著。再看看一旁已經打通的墻面,鋼筋的外面竟然還包裹著超過60公分厚的混凝土。這樣堅實的結構,一般情況是不會出現在寫字樓和住宅樓中的。“你們想想,這之前是裝煉鋼原料的,得多結實啊!用來做辦公樓,簡直是大材小用了。”大徐老師得意地說到。
仔細一看,我們發現這六個筒倉外部鏤空的方式還不盡相同,有些是圓形,有些方形,有些則是不規則的多邊形。對于我們的疑惑,大徐老師解釋道:“這六個筒倉式辦公樓兩個是一組,每一組的設計師團隊都來自不同的國家。6筒、5筒的鏤空是圓形的,像航船,所以這是英國的設計師團隊做的;4筒、3筒的鏤空是斜著的,像是山區的風格,所以是比利時的團隊做的,2筒和1筒的鏤空是方正的,所以這是清華的設計師團隊做的。所以每一個筒的鏤空方式代表了一個國家的風格。”
保留首鋼舊廠區的原有風貌和對可利用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是冬奧組委入駐后的宗旨。還沒等走進冬奧組委的大門,我們便看見廠區內有像“過山車”一樣的鋼結構軌道,但其實這并不是娛樂設施,而是首鋼之前煉鋼時運送材料用的傳送帶,只不過工廠被棄用后,只留下了原有的鋼結構。雖然這樣的廢棄軌道對于冬奧組委來說沒有任何的用處,但是冬奧組委還是保留了它原有的風貌。
再往遠處看,一個個矗立著的煉鋼爐,現在也在進行著施工,和已經投入使用的筒倉不同,這些爐子是被刷上了黑色的防銹油漆。
“我們一點都不打算破壞這些建筑的外形,都是原來的。”大徐驕傲地說道,“首鋼當時停產的時候,這些爐子還都處在‘壯年’的時期,不是不能用,所以它保持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煉鋼的流程,這讓很多外國的專家非常興奮。再過幾十年,可能孩子們都得到這里來看看當年是怎么煉鋼的。這里將來可能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鋼鐵工業博物館。”
站在園區的一個制高點,大徐老師望著整個園區,頗為感慨地說道:“所有的保護方案都是經過中外專家反復討論的,絕對沒有倉促地進行。”當被問到到底有多少個設計團隊參與設計和改造的時候,大徐老師笑著說:“那就多了,光比利時的設計團隊,現在都會說中文了!他們看見這些鋼筋鐵骨的時候,都高興壞了,因為他們太喜歡這樣的建筑了。”
除了不破壞建筑原有的外形,不浪費也是秉承“綠色辦奧、廉潔辦奧”理念的冬奧組委在改建園區時的核心理念。在奧組委的辦公地,我們隨處可見一些別用有心的設計。比如,幾個廠房正在被改造成星級酒店,在冬奧會最繁忙的時候,那里可以用作臨時的休息空間;筒倉樓前的石凳子,就是用切割下來的筒倉墻體砌成的;樓后的休息區里,長椅竟然是用首鋼當初運送貨物的鐵道枕木堆成的。
長椅是由鐵軌的枕木做成的
樓梯下,還留著原本用來煉鋼的鐵礦石,一些鵝卵石也被拼成了奧運五環。用大徐老師的話來說,能用于建筑本身的材料,我們就盡可能地使用,而用不上的,我們就拿來做別的用途,一些材料我們甚至可以就地取材,反正就是一點都不浪費。
“如果說北京的798(藝術區)是小家碧玉的話,那么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大壯漢。冬奧會結束后,現在我們改造的這些辦公樓都是寶貝,這些都是文化創意的一部分,除了鋼鐵工業博物館,它們未來還能作為金融保險業的高端辦公區。動漫,尤其是音樂,我們的筒倉是就是做音樂的好地方。”
站在筒倉上加蓋的“天街”,大徐老師介紹著一處又一處的建筑,對我們,他似乎有說不完的故事。的確,正是因為冬奧組委沒有放過、沒有浪費舊廠區內的原有建筑和設施,才有了現在的這些故事,才有了這些看似不像辦公場地,卻承載著2022冬奧會籌辦工作的鋼鐵森林。
筒倉建筑的設計圖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