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諾克盲目擴張產生大量垃圾對決 世界杯形同雞肋

體壇+特約記者明君報道
單項運動“世界杯”應是代表該項目最高水準的國家隊賽事,但斯諾克世界杯除外,雖有一個高上大的名字,可參賽陣容星味不足以及賽事影響力有限是不爭事實。觀滴水知滄海,雖然在臺聯對這項運動賽制的深入改革下,賽事數量呈幾何級增長,但在賽事的質與量上如何找到平衡仍是讓改革者頭疼不已的難題。
看看本屆世界杯,多達23個國家和地區的48名球員出戰,但參賽陣容混雜多位沒有世界排名的業余選手,而世界前16中僅9人出戰。即使有丁俊暉、特魯姆普和傅家俊這樣的名將壓陣,仍充斥著各種水貨PK,比賽質量和影響力自然大打折扣。
世界杯曾因縮減經費原因停辦10年,在臺聯掌門人赫恩努力下重回斯諾克版圖,而大踏步的賽事擴張正是斯諾克運動改革主旋律。引入全新的128人扁平簽表更是讓一項賽事的輪次增加,斯諾克賽季開始變得漫長和賽事過多。
128人大混戰確實給低排名選手露臉機會,但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無形中就拉低賽事檔次。奧沙利文曾對這種以改革之名推廣普及斯諾克的方式感到不滿,“我如同在逛動物園,面對一動物園的業余選手,我只想離開。”而小特也選擇開炮,怒批英錦賽首輪不像比賽,“沒有真正的比賽氛圍,無法享受,又不得不過這一關。”
如果扁平賽制讓選手水平參差不齊,臺聯以驚人速度擴張雖是斯諾克全球化戰略,卻讓球星對比賽感到厭倦,更讓一些沒有底蘊的賽事缺乏觀賞性。丁俊暉2005年贏中國賽,而2004-05賽季總共才15項賽事,其中包括8站大型排名賽,當賽季拿到排名賽冠軍的是希金斯、馬奎爾、亨德利、丁俊暉和墨菲,奧沙利文三次封王。
再看2016-17賽季,總共30項賽事,排名賽數量增加到19站,梁文博、漢密爾頓和馬克·金實現生涯首冠,這固然是多年辛勤付出的回報,可也說明與十年前相比排名賽冠軍含金量縮水。退役的亨德利就抨擊斯諾克亂改革,將很多不能稱為真正比賽的賽事去湊數,“除了英錦賽、大師賽和世錦賽,其余都是練習,不是為頂尖選手準備的。”
“皇帝”的言論雖有些過激,但也代表很多球員不滿斯諾克盲目擴張的心聲,可反對無效,2017-18賽季共34項賽事,包括19站排名賽。看來,斯諾克全球化的步子暫時不會停下來,盡管賽制改革和賽事擴張絕非一無是處,讓更多球員實現自我突破,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參與到斯諾克運動中,但改革的弊端也顯而易見。
如何讓斯諾克賽事看起來很多很熱鬧的同時,避免水平層次不齊的難題,才是臺聯大佬們當務之急,如果不找出答案,像斯諾克世界杯這種賽事就難以擺脫雞肋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