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奧委會“一次下倆蛋”三問奧運會將來怎么“辦”?

新華社洛桑7月12日電題 國際奧委會歷史上首次同時決定連續兩屆奧運會的承辦城市,保證了奧運會未來11年穩定性的同時,也讓很多人對奧運會的看法產生了一些疑問:未來的奧運會怎么“辦”?新華社記者在洛桑采訪國際奧委會全會期間,就這些問題征詢了很多專家的意見,希望能夠解開這些困惑。
“辦”還是不“辦”?
申辦2022年冬奧會和2024年夏季奧運會過程中,很多城市中途退出,最后都剩下兩個城市決勝負。奧運會失去吸引力了嗎?國際奧委會發言人馬克·亞當斯堅決反對這種看法,他告訴新華社記者,奧運會是體育運動的最高峰,是世界杯足球賽以及其他任何比賽所無法相提并論的。“因為奧運會不僅是體育比賽,還是價值觀的象征”。
亞當斯說:“至于職業比賽,雖然運動員從中可以拿到獎金,但是根本無法與奧運會相比,不信你去問問費德勒和納達爾,他們拿了很多的大滿貫冠軍,但奧運會金牌肯定還是他們最看重的。”
前來為巴黎助選的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同樣把奧林匹克的價值觀看得非常重,他認為在當今動蕩的世界里,奧林匹克價值觀更顯得彌足珍貴,奧運會可以打破各個民族和種族之間的心理藩籬。
洛杉磯市長加塞蒂一提到當年在家鄉觀看1984年奧運會的情景就非常激動:“洛杉磯奧運會鼓舞了我一生。這次我成功地把奧運會再次帶回洛杉磯,希望未來的一代也同樣受到鼓舞。”加塞蒂認為,洛杉磯歷史上兩次承辦奧運會,是奧運會成就了洛杉磯,洛杉磯與奧運會已經密不可分。
如何申“辦”?
單純從理論上驗證奧運會的價值遠遠不夠,申辦奧運會的城市不是太多是嚴峻的現實。這次國際奧委會全會在授予巴黎和洛杉磯舉辦權的同時,也針對2026年冬奧會的申辦程序通過了兩項重大修訂方案。第一,國際奧委會將邀請有興趣或者有潛力的城市舉辦奧運會,而不是由城市主動提出舉辦申請;第二,申辦時間由原來的兩年縮短為一年。
亞當斯說,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減少申辦者的經濟負擔,其實也是國際奧委會改變了思路。“以前我們總是在要求申辦城市能為奧運會做什么,將來我們想告訴申辦城市;奧運會能給你帶來什么”。
除了兩條大的政策外,國際奧委會還在賽場建設上放寬了要求,譬如,如果申辦城市沒有雪橇等項目的基礎設施,該項目可以在附近城市舉行等。亞當斯認為這些申辦新政為一些中小國家的城市未來舉辦奧運會打開了方便之門。
如何舉“辦”?
雅典和里約都因為舉辦奧運會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大量的場館無法得到利用被閑置。如何避免出現類似的困境,加塞蒂認為,必須首先解決一個辦賽理念的問題,那就是“讓奧運會適應城市,而不是讓城市適應奧運會”。
加塞蒂說,必須充分利用所有現有的設施來舉辦奧運會,這些設施不僅僅是體育設施。未來洛杉磯奧運會的奧運村還是利用加州大學的學生宿舍。事實上巴黎和洛杉磯這次申辦過程中,屢次強調的就是這個概念,兩個城市都不需要大興土木。
洛杉磯歷史上兩次舉辦奧運會,1932年和1984年都實現了盈利,尤其是1984年奧運會,在金融人士尤伯羅斯的帶領下,奧運會充分利用私人資本,與企業集團訂立資助協議;出售電視廣播權和比賽門票;壓縮各項開支,充分利用現有設施,盡量不修建新的體育場館和奧運村;招募志愿人員為大會義務工作。最后這屆奧運會盈利1.5億美元。
洛杉磯奧申委首席執行官、前高盛集團高管薩爾科斯告訴記者,下次洛杉磯舉辦奧運會仍然采用民間承辦的方式,絕不花政府的錢,但肯定會有比1984年更好的思路和創意。
具體到基礎設施領域,倫敦的經驗也值得借鑒,2012年奧運會結束后,幾乎沒有一個場館處于閑置,因為賽前預料到不可能用到的籃球館和射擊館等,都是臨時搭建,賽后立刻拆除,必須要建的大型場館,設立臨時看臺,賽后由大化小,交給社區使用。
對于那些缺乏基礎設施的城市,可以從舉辦小的比賽開始,慢慢積累場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中途退出了2024年奧運會的申辦,但擔任奧申委主席的弗爾杰斯最近接受采訪時就說,布達佩斯肯定會繼續申辦奧運會,他們打算將80%的基礎設施建好后再申請。布達佩斯將在14日開始舉辦世界游泳錦標賽,未來幾年還會舉辦歐洲足球錦標賽等大型比賽,他們還計劃申辦世界田徑錦標賽。
總之,奧運會處在重大變革的關口,未來如何“辦”奧運會,需要新的思路和新的創意。正如薩爾科斯所說:“要時刻愿意做出改變,不能墨守成規。”(王子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