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體壇傳媒《跑者世界》主編
2017年夏天,1995年出生的孩子們,也就是95后,簽下了第一份工作合同,踏入職場。
2017年9月初,1999年出生的孩子們上大學了,他們是千禧一代,真正的小鮮肉。
2017年9月17日,第37屆北京馬拉松舉行。北馬創辦于1981年,與中國最老的80后們同齡。
北馬不好跑,北馬催人老。北馬每多舉行一屆,80后們就朝著老臘肉階段邁深一步。北馬開賽前,有140多人參加北馬的北大100871跑團做了一個數據統計,得出一個北馬跑者畫像:37歲的在北京從事金融類工作的山東男人。你是否get?
早上5點鐘伴著鬧鈴起來,37歲來自山東定居北京的我,拆開了一包跑蘭州馬拉松時帶回來的三炮臺,用開水泡上了。三炮臺原料很多:春尖茶、紅棗、桂圓干、葡萄干、冰糖、玫瑰花、菊花、枸杞、也可放入杏干、蓮藕心等。但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枸杞了,人們不是熱炒中國中年人的“保溫杯泡枸杞”嗎?枸杞一定要好,水一定要保溫,這才是養生之道哦。夏天也要喝哦。
但接下來,三十七歲的北馬,重拳出擊,就是要終結中國人的保溫杯泡枸杞,保溫杯和枸杞都很好,但問題是在當下的語境中,代表了這種傳統的虛弱的靜止的養生的貶義形象。
北馬的特點很鮮明,路線也基本不變。城分四九、路無山丘、新朋故舊、一馬知秋。
但北馬并不容易跑,每一年都不易。2013年北馬是我的首馬,還記得那份拼搏的熱血,以及全場高喊國歌時的激動;中間還有一次霧霾400多的北馬我棄賽了,更多無畏的跑者們戴著防毒面具沖了出去;北馬升級為全部全馬,大提速,風馳電掣,激動人心。
2017年的北馬是個大晴天空氣質量優下的全部全馬,很難得,很經典。
衡量一個馬拉松的標準有很多:中簽難度;賽事服務;天氣與賽道質量;跑者速度;國際性等。因此也有了世界上的六大滿貫賽事,前兩年我也仔細地鉆研過這些標準。但時間久了,我有些膩了,我心里隱隱地有了一個逆反的想法:何必要比呢?或許北京馬拉松就是世界上最牛的馬拉松,沒有之一。
原因很簡單:首先,這里是北京;更重要的是,這里是中國的首都。一個重新崛起的前世界第一大國,一些崇尚精武精神的國民,這三萬人站在天安門廣場上,齊唱救亡圖存的《義勇軍進行曲》,迎接人生中的一個全新挑戰。有比這更炸裂威猛的場面嗎?
作為城市的老北京很有風情,這里是北京四二一九五城,這里是我爺爺小的時候常在這里玩刷10K;但作為首都的老北京更震撼,是北京歡迎你為你開天PB。是我愛北京天安門,是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
你在跑步時想些什么?你在跑北馬時想些什么?我知道,你在想的是你不只是見證城市的偉大,也不只是創造個人的偉大,而你變成了偉大歷史進程的一部分。北馬的勃興,本是國運使然;至于精細化管理,那是另一件事。
北京馬拉松永遠震撼,但中國的跑步事業或者說產業依然不發達。其實今年北馬的那些九星跑者、中國大滿貫、亞洲大滿貫之類的設置,我根本不care,我只想知道一個數據,那就是北馬選手中達成首馬的人有多少。一個人從不跑步到跑5公里10公里到半馬,都不難,但變成全馬選手,一個巨大的坎兒。半馬轉化為全馬跑者的人越多,這才是一個國家跑步力量的真正基石。
北馬三十七,這是進擊的跑步理想對被動的養生理念的進攻,不是說養生不好,但養生的理念勢力實在過大,實在需要革新。
北馬三十七,并不意味著跑步族以夢為馬可以繼續看不起廣場舞大爺大媽和暴走族隔壁老王,就像后兩者看不起前者而已。我覺得這三者是統一的,三萬人在天安門廣場上的舞動,30公里之后的暴走,可以說是后兩者的最高階形式了吧。
北馬三十七,難忘二零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