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半場超遠三分前世今生 有人擔心毀數據拒出手

記者羅珂報道
當年在魔術,卡特曾經坐在地上投進了一個距籃筐86英尺的球。這樣的投籃,可不是教練悉心教導就能教會的。
媒體在對NBA球員進行了問詢調查后,得出了結論:哪怕是治軍最嚴厲的NBA主帥,也不會對球員下達命令,“這種情況下你必須出手”或者“你絕對不能出手”。
“這方面從來沒有教練教過我。”奇才控衛蒂姆·弗雷澤說。“教練們才不會針對這種情況布置什么呢。”獨行俠前鋒道格·麥克德莫特說。
灰熊助理教練鮑勃·本德說:“我此前從事的每一份工作,都需要研究賽季里可能出現的各種突發情況,而這個問題從來都不是要優先考慮的。”從1983年在杜克大學當助教開始,本德已經有35年教練經驗,給名帥老K教練做助手,也曾經執教過伊利諾伊大學和華盛頓大學,還先后在76人、老鷹、雄鹿、籃網和灰熊五支NBA球隊工作。即便如此,他也沒經歷過多少次這種情況:NCAA比賽分上下半場,所以每場只有1次這樣的機會;NBA比賽分四節,滿打滿算每場也就是3次機會。如果是半場甚至更遠的出手,命中率更是可以忽略不計。時間就是金錢,無論NCAA還是NBA教練都不會做這種低性價比的工作。
“你總是嘗試搞定一切,但這是不可能做到的。”本德笑著說,“只有球員錯過了有一定幾率投進的得分機會,教練才會說點兒什么;像這種命中率基本靠運氣的投籃,不進也不是任何人的責任。即便是第三節臨近結束,對方投籃不中,你保護下籃板球然后直接發動進攻,不過沒能得分。比賽結束后你頂多和球員說一句,‘下次爭取投進吧,這是你一個奮斗目標,當然這種球進不進很難講。’”
有時候,進一個運氣球確實可以改變比賽的走勢。2016年2月灰熊主場對森林狼,第三節還剩不到3秒,森林狼進攻未果,灰熊后衛文斯·卡特在本方半場底線附近拿到球,同時看了一眼遠端籃架上方的計時器。在確認好剩余時間后,卡特運了一下球,然后邁開大步,運足力氣雙手將球推出,哨響球進,幫助本隊將落后分數縮小到5分——事后有人測算,卡特的出手點距離籃筐足足有73英尺!最終灰熊借此東風成功逆轉,以109比104贏下比賽。灰熊控衛康利在接受采訪時直言:“卡特改變了這場比賽的走勢。”這不是卡特第一次投進距籃筐40英尺以外的投籃,當年在魔術打球的時候,他和德懷特·霍華德坐在地上比投籃,還曾經投進了一個距籃筐86英尺的球,把現場所有人都鎮住了。這樣的投籃,可不是教練悉心教導就能教會的。
有些球員,尤其是那些后衛,雖然表現得很主動要球,然后投出最后一球,但出手時總是已到時,投籃被判無效,數據也就不受影響。
不過,并非所有球員都樂意賭這一把。你能夠很明顯看出,有些人在面對這樣的局面時,會選擇把球留在手中直到時間走完。出手后進球幾率固然極小,但不出手肯定不會得分,為什么不嘗試下呢?一個很好的理由就是:這么做會降低自己的投籃命中率、效率值等數據。
“在大部分球員意識里,技術統計還是很重要的,他們很清楚這點。”本德教練坦言。
這應該是NBA圈子里眾人皆知的秘密之一,但球員做出這樣的選擇并沒有什么錯:畢竟在不會直接影響比賽結果情況下——出手機會少,命中率低——球員當然可以為自己著想。有些人不愿意承認這點,但另外一些球員則毫不掩飾自己的態度,他們覺得這根本無傷大雅。
今年1月湖人輕取國王的比賽后,紫金軍團主帥盧克·沃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道,本賽季發揮出色的新秀凱爾·庫茲馬,這場比賽的一次失誤就是比賽最后時刻出現的24秒違例。而當沃頓對庫茲馬說,他當時應該把球投出去,庫茲馬則承認,他不想因此導致自己的命中率下降。
當然,庫茲馬還是經驗不夠豐富,NBA老江湖們有更加聰明的做法。有些球員會在該節臨近結束時,有意無意離球遠一些,不接球或者接不到球,自然也就不會投籃,命中率又怎么會降低呢?還有些球員,尤其是那些后衛,雖然表現得很主動要球,然后投出最后一球,但出手時總是已到時,投籃被判無效,數據也就不受影響。除了知道潛規則的圈內人,觀察細致的球迷,其他人都會覺得,他已經盡力了。“這是一種獨門手法,是故意在哨響后才出手的。”弗雷澤說,“當我發覺自己無法創造出好的投籃機會,我也不止一次這么干。”
對于弗雷澤這樣的角色球員,漂亮的技術統計表意義非凡,他很可能會因此得到下一份合同。雖然如今數據分析已經非常流行,這些不得已而為之的投籃都可以被發掘整理出來,但NBA教練組或者技術人員,會對一名處于輪換陣容邊緣的球員如此上心嗎?就像本德教練說的那樣:“你總是嘗試搞定一切,但這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果不想成為取舍之中被舍的倒霉蛋,弗雷澤們只能多為自己著想了。
有記者采訪了曾經在76人和開拓者工作過,如今在運營Cleaning the Glass網站的本·法爾克,后者透露,NBA球隊一直努力讓數據變得更貼近現實。比如,比賽前三節最后一次進攻那些超遠投籃,或者那些為創造投籃機會而傳出的四分衛式傳球,會逐步被剔除出技術統計。但法爾克也表示,即便是有高科技助陣,NBA想實現這個目標,仍然要做出相當大的努力。“試想下,一名經常在這種情況下投籃的球員,命中率肯定會下降幾個百分點。比起其他基本不投這種球的球員,得到的評價難免會受到些影響。”
德拉蒙德在訓練的時候經常練習這樣的超遠投籃,也就難免落了個“不務正業”的名聲——為什么一個中鋒要浪費時間精力練習它呢?
近幾個賽季,能夠和卡特“乾坤一擲”媲美的,也只有活塞中鋒德拉蒙德那記天外飛仙式進球了。
自2012年進入聯盟,德拉蒙德迄今在三分線外出手25次,只進了5個球。事實上,他連三秒區外的出手都很少,是再傳統不過的中鋒。德拉蒙德說,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個進球,發生在2015年12月對凱爾特人的比賽:第二節還剩4秒,德拉蒙德收下后場籃板,轉身開始運球推進。僅僅邁了4步就來到了半場附近,然后將球從凱爾特人后衛小托馬斯頭頂投了出去。一道美妙的弧線,球空心入網,比分從52平變成了55比52。而最終比賽結果是活塞119比116主場力克強敵,不多不少就贏了3分。盡管已過去兩年多,德拉蒙德回憶起來仍感到很過癮:“我所有動作都進行得行云流水,感覺自己就像個擅長運球投籃的球員。”
身高2.11米,體重達127公斤的德拉蒙德,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最多的,是空接暴扣、背身強打、近筐勾手。即便本賽季他的罰球命中率大幅提升,達到了62.7%,但這并不代表他練成了一手遠投功夫。可有意思的是,德拉蒙德迄今投進的5個三分球里,有3個是在中線附近甚至本方半場投中的。
要知道,即便是一個在聯盟打了十多年的后衛,可能整個職業生涯都不會投進1個這樣的球;看上去,德拉蒙德的運氣還真不錯。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德拉蒙德在訓練的時候經常練習這樣的超遠投籃,也就難免落了個“不務正業”的名聲——為什么一個中鋒要浪費時間精力練習它呢?這些投籃根本沒有多少機會用,也幾乎沒有可能命中嘛!有這工夫,哪怕練練標準三分球也好啊!即便德拉蒙德投進了幾個超遠三分,也不足以得出“付出終有回報”這樣的結論。但是,這說不定是NBA比賽的另一個進化路線,畢竟短短幾年間,距籃筐30英尺的遠投好過距籃筐18英尺的中投,已經被大眾所接受。只要有命中率保證,任何投籃都可以是好的。
“在我看來,斯蒂芬·庫里完全改變了投籃的方式。”弗雷澤說,“他一直都在距離籃筐非常遠的地方出手,我們對此也慢慢見怪不怪了。”在NBA效力的4個賽季,弗雷澤先后和利拉德、麥科勒姆、霍勒迪、比爾等出色球員做過隊友,但在三分球方面,這些好手和庫里還有著巨大差距。弗雷澤用開拓者雙槍舉例道:“你不會害怕他們運球到半場就急停跳投。”但庫里則不然,尤其在被稱作“庫日天”的2015-16賽季,幾乎整個半場都是他的投籃區域。所以,越來越多的年輕球員在距三分線還有很遠的地方就出手,如果你看過拉梅洛·鮑爾的高中比賽集錦,就會知道庫里對后輩的影響有多大。
可以想象,如果這些距離三分線5英尺、10英尺甚至更遠的投籃,命中率進一步提升,哪怕是再優秀的防守者,也不可能從底線就寸步不離地盯防。只是從現在的情況看,哪怕是庫里,也無法保持這樣的高水準。
莫雷特別告訴巴蒂爾,即便在哨響前投籃不中,他也不會將這次出手列入技術統計。
在這方面,NBA數據分析的先驅者,火箭總經理莫雷,再一次走在了時代的前面。
2009年,邁克爾·劉易斯發表了一篇名為《沒有華麗數據的全明星球員》的文章,提到了當時效力火箭的前鋒肖恩·巴蒂爾。劉易斯認為,巴蒂爾就是這種數據無法體現的全明星球員,并引用了莫雷對巴蒂爾的言論。剛來火箭時,巴蒂爾也會玩這樣的小把戲,在哨響后再將球投出去;但莫雷特別提醒他,不用為這樣的事情而分心。“我告訴他,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你在哨響前投籃不中,我也不會將其列入技術統計的。”莫雷對劉易斯說,“他也很聰明地按照我說的做了。但以后效力其他球隊時,他可能就不會用同樣方式處理這類球。”
不過,時間過去了近10年,這樣的問題仍然沒有徹底解決。是的,NBA數據統計比以前細致了許多,NBA球員的三分球能力也比以前強了許多,但是這個過于冷門的細節,仍然會被教練們有意無意忽視——像莫雷這樣精于計算心細如發的人實在太少。于是,NBA球員們仍然會糾結于此;而像德拉蒙德這樣不拘泥于小節,不在乎遠投命中率的大個子,往往熱衷扔這些超遠三分。
本德教練在老鷹工作時,曾經和大前鋒伊萬·約翰遜共事過,他很清楚地記得,約翰遜幾乎每次訓練,都會練習距離籃筐足足3/4個球場遠的三分球。“他非常強壯。”本德回憶道,“其實他也不是總是在最后時刻賭那么一把,有時候拿下后場籃板后,進攻時間還是有一些的,但他還是選擇了這樣的出手方式。”
麥克德莫特也說,正是因為不在乎技術統計受到影響,大個子們才會樂于玩這種心跳。他以前隊友吉布森為例:“他對這種事簡直是朝思暮想,整個球場任何位置,他都會練習出手投籃,似乎生來就是為了投進這種球一樣。”
過去一年間,吉布森就兩次投出這樣的超遠三分:一次是2017年3月,剛剛被公牛交易去雷霆僅僅1周,吉布森在中場哨響前先是斷掉了開拓者縱貫全場的傳球,然后踩著本方半場的三分線,單臂將球扔了回去——這一球可比開拓者的傳球準多了,直接飛進了籃筐!和德拉蒙德那個球類似,吉布森的進球幫助雷霆領先3分進入下半場。不過在同年12月,轉投森林狼的吉布森如法炮制,在半場結束前,搶下后場籃板后再次投出超遠三分,結果卻是三不沾。中場休息時,攝像機捕捉到了隊友吉米·巴特勒質疑吉布森的話:“那是XXX怎么回事?”吉布森則是一邊往更衣室走,一邊哈哈大笑。
即便上賽季的表現只有15投1中,我們還是要給出這樣的結論:除了不知何時變成庫日天的庫里,其他外線球員最好還是不要太在意這種投籃,更別說練習這種投籃了。反倒是那些大個子,可以放心大膽地出手——無論是伊萬·約翰遜這樣的小角色,還是德拉蒙德這樣的全明星。“我就是覺得這種球很有意思,我對自己很有信心,堅信能夠投進這樣的球。”德拉蒙德說,他仍然記得自己第一次投進這種球的時刻,盡管那場比賽的對手平平無奇。那是高中聯賽的一場比賽,德拉蒙德在中圈附近出手命中。“當時我年齡還小,但那儼然就是我人生中最偉大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