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十年F1重回法蘭西 元老級分站地位不可動搖

特約記者茅為安報道
法國車手、法國車隊、法國大獎賽,時隔整整十年,這三大元素終于重新同時出現在了F1。
提起F1,通常首先聯想到的國家總是英國、意大利、德國、巴西。但是在68年來的歷史中,法國實際扮演著重要角色。要知道,除了法國之外,只有英國、德國和巴西的車手累積拿到過更多勝利。而且,1950年F1誕生時,法國是七個舉辦了比賽的國家之一,此后這項運動先后在7條法國賽道舉辦過大獎賽。
然而,上一次大獎賽在法國舉行,還是2008年在馬尼庫爾賽道。但是那場比賽之后,因為無法承擔上漲的辦賽費用,馬尼庫爾只能放棄。之后,哪怕法國整體經濟復蘇,但在伯尼·埃克萊斯頓“東拓”的政策影響下,法國卻再也沒有與前F1總裁對上眼。
事情在2016年發生了重大的轉變。向來是旅游熱門地的普羅旺斯-蔚藍海岸大區愿意斥資把F1帶回法國。年底時,新法國大獎賽的推廣者與伯尼達成了協議,從2018年起舉辦比賽。顯然,當地政府希望借助F1的宣傳價值,進一步帶動旅游業。至于賽道,賽車運動歷史更悠久的保羅·里卡德——又名“卡斯萊特”——成為了東道主。值得一提的是,該賽道的實際擁有者是伯尼的家族信托基金,而法國的比賽推廣者向其租用賽道來舉辦大獎賽。
雖然2017年初F1發生了“地震”,賽事被美國的自由傳媒收購,而伯尼也被踢出局,但法國大獎賽的回歸恰好迎合美國老板的全球化發展大計,雙方立即就如何打造一場娛樂化的體育盛會進行磋商。當然,全新的法國大獎賽得到了雷諾的鼎力支持,因為其一心要以廠商車隊的身份重奪世界冠軍,同時利用主場的比賽為品牌形象進行最大的宣傳。
從商業角度來看,法國大獎賽沒有理由不重新登上舞臺,而且成為了奧地利之后,又一場回歸的傳統歐洲比賽。不僅如此,自由傳媒選擇在馬賽舉行今年的第二場車迷嘉年華,顯示了其對法國市場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