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張圖記錄十年記憶 閱盡上海大師賽風華

體壇+記者張奔斗報道
上海大師賽舉辦了多少年,陳迪就拍攝了多少年,我認識他也就有多少年。
十年來,看著他的身材胖出來,又跑步瘦回去;看著他的頭發少下來,如今干脆剃光。不過,人到中年了,那種從年輕時一路帶過來的純真笑容和清澈眼神,卻一直沒有變。
我常常想,優秀的攝影師,是否都應該擁有一雙清澈的眼睛,這樣他們才能在這紛繁蕪雜的世間發現美好。如果他們的眼神逐漸黯淡了世俗了,他們的鏡頭,也將失去靈氣。
我和陳迪雖然認識十年,但并非那種常常微信聯絡或是約飯聚談的朋友,每年基本上也就大師賽期間能見著,也基本是各忙各的。不過,心里對他一直存著一份喜愛與尊敬——能夠在這個急速變幻也急功近利的世界中巋然不動,滿心愉悅地做著一份自己喜愛的事,并且還能有所成就,這樣的人,我心里總會存著一份喜愛與尊敬。料他對我亦如是。
十年大師賽,我請他每年選出一張圖片。“一年只能選一張,真的好難啊!”他一邊選圖,一邊撓著已經沒啥頭發的腦袋感嘆。再難也得給我選,這可是我布置的命題作文。
2009年
“這張圖如果從攝影藝術角度來說,沒太大說頭,就是一張新聞圖片。但對于薩芬在中國的廣大球迷來說,卻是難以忘懷的時刻——第二輪輸給伯蒂奇,是薩芬職業生涯在中國的最后一場比賽。那是在2號球場,賽事總監呂華勇先生為薩芬帶來了這件紀念衫,薩芬向中國球迷告別,背景還有一面俄羅斯國旗。”
2010年
“那一年的上海世博會,費德勒、德約、穆雷、德爾波特羅和索德林這五位球員,作為各自國家的代表,與他們的國家主題館合作——他們會參觀世博園區,而這五個國家也在旗忠網球中心設立展館。費德勒赴世博園參觀時,中國館的館長贈送了禮物,這也算是國禮了吧!”
2011年
“納達爾在和梅耶爾的比賽過程中扭傷了左腳,傷情挺嚴重的,但他忍著疼痛打完了比賽,即便距離輸球越來越近也并未退賽。我當然也拍了他俯身揉按左腳以及接受治療的照片,但這張神情堅毅的側臉,更能反映他堅韌頑強的個性。”
2012年
“那一年和穆雷的決賽中,德約挽救了4個賽點,這個瞬間就發生在其中的一個。當時,孤注一擲的德約開始瘋狂上網,被穆雷挑出后場高球,德約跑回后場胯下擊出直線穿越,從此氣勢大振,絕地反擊最終奪冠。
這是我在賽場突發情境拍攝中,令我較為滿意的一張。這張圖片的抓取有一定難度——攝影師要用鏡頭全程緊跟大范圍前后跑動的球員,當時有五六位攝影師抓拍到了這個瞬間;但球在取景框內的,只有兩位能夠做到。”
2013年
“那一年費德勒第三輪輸給了孟菲爾斯,那一天下著雨。我身上都淋濕了,球迷們也是。比賽結束時已經很晚了,費德勒為忠實球迷們一個一個地簽名留念。當時的氣場,混雜著對費德勒的崇拜和喜愛、對輸球的失望與難過、對他即將離開上海的不舍,蘊含了球迷非常濃烈而復雜的情感。”
2014年
“上海大師賽連續五年贏得ATP年度最佳大師賽事,考慮到費德勒當年為旗忠網球中心開館以及與這項賽事共同成長的淵源,我一直很想拍一張他和這五個獎杯的合影。還真給我等到了這個機會,雖然當時的鏡頭最大程度只能容納下四個獎杯。那一年,費德勒也贏得了他的第一個上海大師賽冠軍獎杯。”
2015年
“攝影是瞬間的藝術,這張圖片是很好的說明——地上剛薄薄鋪了一層紙禮花,反光已經出來了;還有一部分紙禮花仍飄在天上,再晚幾秒鐘就將全部落地。與此同時,德約還在親吻獎杯,一切都剛剛好;追光燈照射下的他,尤其注意要避免曝光過度。”
2016年
“德約場上場下都是一個很聰明的年輕人,但他也有發愣呆傻的一刻。入關時,他一直看著海關官員,而海關官員則反復提醒他,請他看向側面的攝像機。與德約的愣神形成對比的,是玻璃倒映中海關官員親切而略顯無奈的笑臉。”
2017年
“攝影同時也是角度的藝術,拍攝這張圖片,我占據了獨一無二的角度——費德勒頒獎現場的后面。我當時一身黑衣黑帽,在用于背景的兩面中國國旗那里,將鏡頭從一位球童的腰間伸出來,按下了快門。隨后,我又火速跑到正面,并換上長鏡頭,費德勒還舉著獎杯,我啥也沒耽誤。一個時間段,拍下了兩個完全不同角度的頒獎圖。”
2018年
“費德勒今年在上海也說到了——像上海這種長達百米的球迷方陣,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很難見到。我抓下了費德勒正好站在巨型條幅背景前的這個瞬間,表達費德勒對這項賽事和這座城市的情感,也表達他的廣大球迷對他的多年追隨、支持與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