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嚴益唯
17歲的陶強龍代表河北華夏幸福打入職業生涯首球,成為本輪中超一大驚喜。有球迷驚呼,這才是真正的“小將”。
兩年前,中國足協強推U23新政,不經意間將“小將”的定義擴展到了23歲。這顯然與現代足球的趨勢格格不入。試問,如果23歲還算小將,魯尼、姆巴佩成名的時候,那不得算“孩童”了?足協對“小將”的定義,也不符合中國職業足球的實際情況:2006年14歲的武磊就在中乙聯賽中登場,此后16歲287天的武磊在中甲聯賽進球;剛剛當選長沙市足協副主席的黃博文,在其履歷中,仍然有一個高光的紀錄:中超歷史上最年輕的進球球員。那是2004賽季,16歲317天的黃博文代表北京國安在中超進球,至今中超無人刷新這一紀錄。
17歲的陶強龍中超首球,給了球迷一次重新定義真正的足球小將的機會。同時,也讓人反思,為何過去的十幾年,中國職業聯賽中像當初武磊、黃博文、曹赟定那樣17歲以前就亮相職業聯賽,甚至獲得職業生涯首球的真正的足球小將幾乎絕跡了呢?以至于,陶強龍進球后,有的球迷還在爭執小陶的年齡真假。不得不說,球員年齡造假對中國足球的青訓破壞力之大。但是,因噎廢食而懷疑一切,對于那些天賦球員也是不公平的。特別是,當政策的制定者,用簡單粗暴的一刀切的方式,將這種懷疑貫徹在聯賽規程中時,小概率的天才苗子被錯殺就成了大概率事件。
記者查閱了十多年來中國足協制定的中國各級職業聯賽的規程中關于球員報名資格的條款后,發現這樣三個事實輪廓:首先,中國足協對于三個級別的職業聯賽球員報名資格中,年齡的限制政策隨意變動明顯,缺乏政策的連貫性;其次,對于球員的年齡限制,三級職業聯賽之間既不統一,也看不出有什么清晰區分度;最后,中國足協對于球員年齡限制大致是前松后緊,最近七八年時間,足協對于球員的聯賽報名年齡限制較多。
2006年,14歲的武磊登陸中乙聯賽。那年的中乙聯賽對于球員報名的年齡限制是:“25歲以上不超過4人”。雖然有年齡限制,但是明顯可以看出,足協是希望通過低級別聯賽鍛煉年輕人,政策是傾向于球隊使用年輕球員,而且對于球員年齡不設下限。所以,14歲的武磊也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這一政策在中乙聯賽持續到了2010賽季,那年只是將25歲以上球員的名額增加為5人。
但是,到了2011賽季,中乙聯賽對于球員的報名資格突然增加了“原則上18歲以上”,“為了有利于球隊發現和培養有潛質的年輕球員,每隊可報17-18歲之間年齡段的球員”等條款。2012年,又增加了“不超過5人的17-18歲之間年齡段球員”的條款。如此看來,武磊還好早出生了6年,否則他不可能在14歲就開始征戰中乙聯賽。而徐根寶在中乙聯賽中力排眾議使用武磊,對于武磊的成長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很難想象沒有14歲登陸中乙聯賽經歷的武磊會是什么樣子。
2012年的中甲聯賽對于球員報名仍然沒有年齡的限制。但是同年的中超聯賽卻一改以往對球員沒有年齡限制的做法,將中超球員的報名年齡設置了“16周歲”的門檻。很難理解,為何級別更低的中甲聯賽沒有“16周歲”的限制,反倒是年輕球員更難獲得機會的中超聯賽規定了必須年滿“16周歲”,有一種多此一舉的感覺。
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記者查到的2015賽季中超規程中,足協將球員報名年齡改為“18周歲”。足協從來沒有公開解釋過這一變動的依據和理由。坊間的傳聞是,足協是以此來震懾那些將年齡改小造假的球員。但是,如此粗暴的一刀切,對于一些有天賦的年輕球員殺傷力是很大的。在這背景下,兩年后,足協的U23政策更像是對無厘頭般的“18周歲”禁令來了一次矯枉過正的手術。
2016年起,足協將三級聯賽的球員準入標準統一為“16周歲”,這才有了陶強龍這樣球迷心目中真正“小將”的表現機會。
雖然中國足協將球員聯賽報名年齡改為“16周歲”有了一些進步。但是,這樣的年齡禁令對于中國足球青訓仍然是多此一舉。以目前的技術手段,足協在遏制年齡造假上,完全沒必要通過年齡禁令來實現。這樣的年齡禁令,會嚴重降低阻礙中國足球培養超級球星的愿景。因為,對于像當初14歲成為職業球員的武磊這樣有天賦的球員而言,成長需要的是空間而不是限制。足協的U23政策和“16周歲”禁令簡直就是中國足球的一大悖論,是時候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