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無法靠戶口本賺錢 歸化或激發本土球員危機意識

體壇周報全媒體原創
從有血緣關系的李可、侯永永,到和中國血統毫無瓜葛的高拉特、埃爾克森,中國足壇的歸化行動愈演愈烈。無論是否支持歸化,都應該承認這一手段只是臨時之舉,不可能從根本改變中國足球的發展,但至少在表面層次上,可以加大本土球員的競爭意識和危機感,而不是靠“戶口本”就能賺得高薪。
中國足球在低谷已久徘徊了許多年,至今中國隊只打進過一次世界杯,還是遙遠的2002年,而青少年年齡段的球隊也都長期無緣世青賽、世少賽這樣的大賽。盡管近些年中超在大筆燒錢的刺激下開始回暖,中超球隊也在亞冠聯賽中翻身,恒大甚至兩次登頂亞洲之巔,但國家隊層面上依然毫無起色。
中超聯賽的起色和高水平外援紛紛來華淘金有直接的關系,但其實就本土球員水平而言,現在的球員還不如老一輩,這也是鄭智、郜林、馮瀟霆等老將依然是恒大、國家隊不可或缺的核心的原因。哪怕他們隨著年齡的增加狀態早已下滑,但至今尚未找到合適的接班人。
沒有年輕新星的持續涌現,中國足球的成績自然會止步不前甚至開倒車,中國足協對此也非常頭疼,并最終頒布了U23政策。然而這一政策實施至今,還沒有看到紅利,反而讓適齡球員成為轉會市場上的搶手貨,即使實力一般也足以賺得高薪。
這些年輕球員并沒有因為U23政策的幫助得到成長,反而因為成為多金青年后丑聞不斷,深夜喝酒泡吧擼串,夜店買醉撩妹,讓原本形象就比較負面的中國足球更是讓不少人恥笑,而中國球員也成為了“白斬雞”的代名詞。
從某種意義來說,現在的年輕球員像是溫室中的花朵,完全經不起高水平、高節奏足球比賽的風吹浪打,于是才會出現熊貓杯對泰國隊的超級低級失誤和接連兩次空門不進的笑話。
這樣的中國足球何時才有出頭之日?與其讓中國足球不斷成為外界的笑料,不如讓那些愿意為中國隊效力的球員歸化進來,曲線救國未必不可行。畢竟中國足球已經有過太多試錯,走過太多彎路,又何必擔心再試驗一把?
在人才高度流動的當代社會,球員改換國籍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就算在中國歷史上,強如唐朝盛世也有不少“歸化”將領為大唐南征北戰。如果歸化球員能夠切實提高中國足球水平,為中國隊建功立業,就應該獲得得到認可,總比讓那些根正苗紅卻不成器的球員身披印有五星紅旗的中國隊戰袍,卻不斷丟人現眼的好。而一旦“戶口本”沒有任何優勢,或許年輕的中國球員們也會受到刺激,奮勇上進,這是我們非常期待看到的一幕。
文/高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