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嚴益唯
申花魯能會師足協杯決賽,這樣的結果,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
意外,是因為兩支球隊都是客場作戰淘汰了聯賽積分遠遠高于自己的球隊。情理之中,則是因為相比對手,申花和魯能其實更具有杯賽王的屬性。杯賽與聯賽不同,一場淘汰賽,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場內外因素的疊加,往往比球隊的紙面實力更能左右比賽的結果。
先說天時。足協杯半決賽正好趕上了今年夏季魔鬼賽程的結尾,主力隊員的體能狀況,成為球隊狀態的決定因素。今年為了給國家隊出征世界杯亞洲區40強賽讓路,導致了中超夏季賽程過于密集。
三線作戰的上港,不到4個月踢了23場比賽。山東魯能雖然賽程同樣密集,但是強度卻遠遠不如上港。聯賽沖擊三強無望,讓李霄鵬可以大面積輪換球員,騰出精力備戰足協杯;上海申花和大連一方都是比賽相對較少的球隊,特別是前者,因為臺風的影響與深圳的中超比賽延期,球隊本月在足協杯前只踢了兩場比賽。正常情況下,多踢一場比賽或許沒什么特別的影響,但畢竟現在是賽季最艱苦的夏季魔鬼賽程末期,申花能夠多一輪休息,對于足協杯如此高強度的淘汰賽來說,無疑占了先機。
再說地利。申花和魯能雖然是客場作戰,但是崔康熙相比貝尼特斯更熟悉兩支球隊的球員特點,導致了的作戰思維的迥異。前者充分利用了外援高和快的特點,贏得輕松;后者以我為主,接軌自己所熟悉的戰術,卻經不起對方外援的沖擊,輸得可惜;上港的主場,讓魯能更加堅決地防守反擊。特別是少一人作戰的時候,李霄鵬將技術更加全面的格德斯換上,保證反擊能力的同時,在后場囤積重兵。上港面對密集防守,心態急躁,雖然圍攻對手,卻不斷揮霍射門機會——經常以勉強的遠射和高空沖吊草草結束一次進攻。事實證明,淘汰賽上,主場之利真可能成為一種戰術上的包袱,以至于足協杯決賽改為主客場制7年來,竟然有6次都是球隊在客場捧杯。
最后說說人和。申花與一方之戰,后者主力后衛秦升和李建濱因為回避條款不能出戰,而申花在夏窗期間,主力陣容進行了補強,雙方在積分榜上的差距,已經不能反映兩支球隊之間的真實實力對比;上海上港過于依賴胡爾克早就是隱患,本場淘汰賽中,這個隱患更是被放大了。胡爾克剛剛傷愈復出,阿瑙托維奇也是有傷在身,奧斯卡孤掌難鳴。而且,上港缺少像魯能的蒿俊閔這樣能夠拿球組織攻防的中方球員,進攻戰術單調。一旦外援狀態不佳,面對魯能的密集防守,上港進攻上,實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比漫長的聯賽,杯賽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和意外。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申花和魯能這樣為杯賽而生的球隊。他們在決賽中的會師,會比上港進入決賽更有看頭,因為足協杯是他們獲得明年亞冠入場券的唯一機會。2017年上港獲得亞冠資格的情況下,足協杯上發生“意外”,引起了不少的猜測。至少,這樣的劇情不再會在今年的足協杯決賽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