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社論
2019年,對中國體育而言并不美好,甚至可以說,相當地糟糕。
關注度最高的兩支球隊,中國男足和中國男籃都令萬千球迷大失所望。一樣是傳說中的“上上簽”,國足在世界杯亞洲區預選賽40強賽階段就接連敗退,而中國男籃則在本土舉行的籃球世界杯上折戟沉沙,不僅未能從一個相對較弱的分組中殺出重圍,更極有可能歷史上首次失去參加奧運會男籃比賽的資格。
這些失利,在歲末年關想起,仍讓人覺得遺憾,乃至于不可思議——萬幸,我們還擁有中國女排。
中國女排不僅是2019年中國體育界當之無愧的榜樣,甚至在30多年以來,一直都是所有中國人的榜樣。
中國女排在2019年拿到了她們的第10個世界冠軍。在9月于日本舉行的第13屆女排世界杯上,中國隊以11戰全勝的戰績捧起冠軍獎杯,尤其是在對勁敵美國隊的比賽中,3比0的壓倒性比分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事實上,不僅對中國體育而言,對更多中國人來說,2019都不是一個容易的年份,但似乎往往越在這樣的歲月里,中國女排才會一次次地挺身而出,用世界冠軍帶給億萬人以激勵。
遙想1981年,袁偉民帶領的中國女排,也是在日本拿到第3屆世界杯冠軍。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年,從體育到經濟,中國都處在百廢待興的狀態之中,女排的崛起成為激越人心的力量,尤其是作為大球項目、集體項目,中國人能夠在80年代就取得世界冠軍,使得“女排精神”這四個字都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
來到2019年,我們當然已經是一個遠比80年代更強大富饒的國度,但中國女排激越人心的力量卻仍未消退。甚至在9月拿到史上第5座世界杯冠軍后,中國女排還登上了國慶70周年大閱兵的花車,和“東風快遞”一起,成為了中國展示給全世界的一張名片。
不夸張地說,因為做一個體育迷的低門檻,讓體育賽事在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但這些關注所帶來的情緒并不都是正面的。球迷之間的敵視、粉絲之間的對峙比比皆是,包括在男籃、男足的失利后,你可以聽到謾罵聲從街頭巷尾到鍵盤屏幕,塞滿了每一個可能的空間。
但體育的本質是什么?體育的意義是是什么?參與體育運動,能強健人體魄,關注體育運動,求的便是激越人心。理論上來說,每一個體育故事,無關勝敗都能講出動人的故事,所有的運動員都為之傾注心血,可為什么只有勝利的故事才更動人、更有說服力?還不是因為這樣的勝利,能讓所有的關注者感同身受,并且能因此相信:付出總有回報。
這也正是為什么,2019年的中國女排是當之無愧的體壇榜樣,而與他們同時當選的國際代表,則是來自英倫的足壇勁旅利物浦,作為2019年的歐冠冠軍得主,他們同樣用令人賞心悅目的比賽,給更多球迷帶來了視覺享受,也帶來了對美好的追求。
和中國女排一樣,利物浦也經歷過低谷,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尋找科學的運作方式,才得以一步步重新回到歐洲之巔。而中國女排、利物浦作為2019年的體壇榜樣,更美好的故事可能還在未來:
2020年的東京奧運會,中國女排又將去到日本;而利物浦,則終于看到英超冠軍的獎杯在向他們招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