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嚴益唯述評
雖然蘇州東吳等五家乙級俱樂部已經向中國足協遞交了參加2020中甲聯賽遞補申請材料,但是中國足協要從這些中乙俱樂部中挑選出“放心”的遞補者,似乎并沒有外界想的那么簡單。眼看三月都過去一半了,中國足協仍然沒有官宣新賽季中甲球隊的名單,實在是不尋常。其實,如果按照上賽季中乙聯賽的排名,依次產生遞補中甲聯賽的俱樂部,既公平又省事,為何足協卻要自找麻煩,通過對候補俱樂部進行復雜的材料審核來挑選增補者呢?
原因很簡單,就是中國低級別職業聯賽足球俱樂部的財務地雷隨時可能被引爆,已經到不得不防的地步。僅僅按照球隊上賽季的成績來遞補中甲,萬一俱樂部財務爆雷,中途再退場,豈不更加麻煩。
上賽季結束后,中甲、中乙等低級別職業聯賽俱樂部的倒閉潮突然襲來,讓計劃中的中甲聯賽的擴軍難度陡增。更要命的是,缺乏自身造血功能的中乙俱樂部經過幾個賽季的燒錢之后,已經“失血”過多,中國足協要短時間找到“放心”的中甲聯賽遞補,并不容易。
那么,中乙俱樂部現在的財務危機到底到了何種地步?記者采訪了一位長期從事中乙俱樂部經營的知情人士,根據他的介紹,記者看到的是一個巨大的投資黑洞正吞噬著中乙俱樂部的生存空間。
這位知情人告訴記者,中乙俱樂部的投入產出早已經嚴重背離,投資人根本無法持續很長時間。據他說,一家中乙俱樂部一年投入2000萬元左右。他過去幾年經營的俱樂部,賽季投入在1500萬左右,在當時中乙已經算非常低的了。
球員的高工資占據了俱樂部開銷很大部分。數年前,一些職業生涯晚期的知名球員從高級別聯賽下沉到中乙,年薪就可達數百萬元,其他球員也是水漲船高。雖然中國足協已經對中乙設定了工資帽,但是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除了人力成本,中乙俱樂部的場租、賽場安保等開銷也不小,每年也要支出幾百萬元,而且伸手要錢的地方多,根本沒法協調,一些隱性成本也不少。
過去一段時間,中國足協對中乙的要求過高,也讓這樣低級別聯賽的俱樂部不堪重負。從2018賽季開始,中乙俱樂部的梯隊也成為準入標準,到2021年中乙俱樂部需要具備四支梯隊,“中乙這樣低級別聯賽俱樂部,目前根本沒有這個實力完善梯隊”這位知情人說,目前中乙聯賽青訓與校園足球沒有完全打通,根本上限制了中乙這樣最底層的職業俱樂部的青訓發展,完善梯隊實在是強人所難。
一方面是中國足協對中乙俱樂部的高標準導致俱樂部負擔過重,另外一方面中乙俱樂部缺乏足夠的造血機制,靠俱樂部自身的力量根本無法松綁。據了解,中乙俱樂部能夠有1000萬元的門票年收入已經很不錯了。除此之外,俱樂部缺乏其它穩定的收入來源。
每年虧空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對于中超俱樂部來說不算什么。但是,對于中乙俱樂部,簡直就是一個讓投資人絕望的投資黑洞。因為,除了少數的確喜歡足球,也很有實力的投資人,不少中乙俱樂部的投資人其實非常依賴當地政府的扶持。甚至有的根本沒有什么主業,只是將足球作為一個資源平臺。
足球投資熱的時候,他們也愿意追加投入一些資金,但是根本沒有長期投入的實力和愿望,一旦形勢不好,就立刻收手,甚至撤資。因為缺乏造血機制,很多俱樂部投資人只能看當地政府的臉色行事。據說,有家俱樂部沖甲之后,當地政府很大方地給球隊幾千萬元的巨獎,這對于中乙俱樂部來說,已經是天文數字了。但是,過度依賴當地政府,顯然不是長久之計,投資人一旦失去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根本無力維持原來的投資熱情。
中國足協這次在審查遞補中甲俱樂部的資格的時候,據說也將俱樂部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程度作為一個評估的因素。中國足協這樣做,看似很討巧,實際上卻為將來聯賽財務安全繼續埋下了隱患。一旦當地政府扶持不到位,這些看似“可靠”的俱樂部,隨時可能收縮投資,甚至關門大吉。實際上,這樣的情況正在發生。我們看到,中乙俱樂部很少有持續大投入的投資人,投資行為外人根本難以把握。
中國足協雖然也在考慮為中乙引入中超預備隊這樣的新生力量,但是只要聯賽的制定者,不能實事求是地為中乙俱樂部松綁,俱樂部的投資黑洞很難根本上消失。足協這種時候,采取復雜的準入審查,形式重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