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戴高樂報道
在正式踏上美國大陸之前,19歲的德克·諾維茨基已經在家鄉德國打起了職業籃球,效力于一家本地的二級俱樂部。雖然有些NBA球隊的海外球探們也注意到了這個少年,但大家對他的評價都沒有很高。
一切的改變,都發生在1998年的耐克籃球峰會上。在圣安東尼奧的奧拉墨體育館里,在解說員還沒法正確念出他名字的時候,他在“世界隊VS美國隊”的比賽里,一個人得到了33分和14個籃板,讓所有人記住了他的名字。
下面,就聽聽幾位當事人親口講述這段塵封了20多年的歷史,再來了解一下“德國戰車”啟動時候的故事——
對于諾維茨基來說,他當時要做出一個兩難的抉擇。他效力的球隊沃爾茨堡當時有機會打季后賽,可以去沖擊進入一級聯盟的機會。而前往美國的機會,也是千載難逢。是忠于家鄉,還是追求自己的夢想,19歲的少年如何選擇?
諾維茨基:我記得,在那一年之前,或者可能是兩年之前,我就接到了邀請。不管哪年,時機都很糟糕,因為當時我們球隊正在上升期。我們大家的夢想,就是幫助家鄉球隊進入一級聯盟,但之前每一年我們都差了一點。而那一年,我們已經進入了升級區,也打了好幾場關鍵比賽。
霍爾格·格希維德納(常年陪伴諾維茨基的導師,當時球隊的助教):我們(離開德國)真的非常冒險。因為我們當時已經在二級聯盟打了很久,而德克是我們隊里的頂級球員。
諾維茨基:所以霍爾格找到我,跟我說:“嘿,我覺得現在有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機會,可以讓你跟來自世界各地同年齡的,最好的球員們對抗。”我當時回答說:“你瘋了嗎?咱們球隊過去幾年一直這么努力打球,不就為了這個夢想嗎。”
霍爾格:我當時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籃球峰會是唯一一個可以在國際高水平的舞臺上展現自己的機會了。因為當時我們也都不知道,他到底能夠有多出色。
諾維茨基:所以當時我們還得去征求軍方的許可,因為我還在服役,除非去參加大型的國際賽事,否則是不能出國的。我們后來拿到了許可,然后又要去請求球隊的同意,但霍爾格說:“我們要偷溜出去。”就這樣,我在一個周日的晚上打完比賽,然后周一早上就誰都沒告訴,從法蘭克福飛走了。霍爾格可能還跟球隊經理或者其他人告知了一下,但我誰也沒告訴。我們就這樣溜走了。
霍爾格:他的爸爸都不知道,我就跟他媽媽說了,她回答說:“你必須告訴他爸爸。”所以第二天早上我找到他(諾維茨基),問道:“你告訴你爸爸了嗎?”他跟我說:“我正準備說。”我說:“聽著,我們必須開車2個小時去法蘭克福坐飛機,如果他不了解情況的話,那我們就沒法上飛機。”
唐尼·尼爾森(小尼爾森,時任小牛隊助教,籃球峰會時的世界隊助教):他們最終抵達達拉斯的時候,看起來非常憔悴。我當時是球隊助教,我的工作就是給大家買咖啡,然后接他們幾個德國人。我在機場大廳見到他們,霍爾格穿著一條他在1973年買的牛仔褲,那條褲子他知道今天還在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