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駐德國記者 楊子江
高齡人群以及患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是感染新冠病毒的高危人群,但哪個年齡段在傳播病毒的時候最活躍,誰是新冠病毒流行的“推動者”?
哈佛大學的流行病學家利普西奇和歌德施泰因研究了德國羅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數據,得出結論說,在德國實行了禁足令之后,年輕人,尤其是20-24歲的年輕人,為病毒的傳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該研究顯示,在德國20-24歲的年輕人,傳播病毒的風險系數越高,平均風險系數為1.4,波動范圍為1.3-1.6,風險第二高的是15-19歲年齡段,風險系數為1.1,波動范圍為0.9-1.3。
韓國方面也有類似的統計數據,在韓國8100名感染者中,其中30%也就是2300人來自20-29歲的人群,這比任何其他年齡段的都多。在韓國,這個年齡段沒有出現過一個死亡病例,但他們確實是危險的病毒載體。同樣的問題也在德國出現,這個年齡段的人頻繁地在學校、大學、工作場所和酒吧以及休閑場所進行社會接觸,不知不覺中成為了新冠傳播的助推器。
韓國被認為是世界上對新冠病毒檢測最多的國家,每百萬居民檢測4000次,是意大利的4倍,美國的156倍,因此韓國方面提供的數據可以說是很有說服力的。韓國與意大利的感染年齡段有著明顯的區別,意大利感染最多的人群集中在70-79歲年齡段。
德國方面也有類似的報告指出,不同文化,不同政治體制和醫療衛生體系的國家之間,在新冠疫情期間有著諸多的不確定性,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那就是年輕人的社會交往頻率是老年人的10倍以上,年輕人更不遵守社會秩序。歐洲絕大多數國家在疫情期間都強調社交距離,這個距離通常是1-2米,但不遵守社交距離的往往都是年輕人。
如果你不信這種論調,大可去柏林的酒吧街看看,盡管酒吧已經關閉了,但依然有大批拿著啤酒的年輕人三五成群的在酒吧街游蕩,把政府的相關禁令當作耳邊風。媒體將這些人稱為新一代的“傷寒瑪麗”。瑪麗是一名愛爾蘭廚師,后來移民美國,她身上帶有足以致命的傷寒病原體,卻沒有癥狀,最終造成了53人感染,3人死亡。瑪麗在被隔離時死亡,但她1938年雙十一死于肺炎,卻非傷寒。
德國媒體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叛逆而缺少社會責任感,在病毒肆虐的時代,會給老年人帶去更大的威脅。巴伐利亞州下巴伐利亞行政區的警方,在上上周四到上周一之間總計開出了258張罰單,僅巴伐利亞則在一個周末就開出了993張,這些罰單都是開給那些不遵守出行禁令者或者不在公共場所戴口罩者的,這其中70%以上不遵守禁令者的年齡在35歲以下。一名18歲的年輕人被警方逮捕,因為他在過去的幾周多次違反相關的禁令,批評教育完全沒作用,德根多夫地區法院一名法官下令將其居留到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