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孔德昕
當已經釣魚休假的字母哥迎來了個人連續第二座MVP獎杯時,爭議還是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特別是在勒布朗·詹姆斯今天公開用“我很不爽”來回應MVP票選結果后,爭論被推向了新的高度。
事實上每一年的球員獎項評選多多少少都會有爭議,今年的情況又比較特殊,所以有爭議也正常。但具體到每個問題,情況真的有那么令人難以接受嗎?我們不妨一個一個來看。
字母哥不配MVP?
“我并不是說字母哥配不上MVP,他打出了一個絕佳的賽季。”這是來自勒布朗·詹姆斯的原話,所以人們也沒必要揪著這點不放了。湖人球星不滿的是自己得票太少,而不是質疑字母哥不配。
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字母哥拿下今年的常規賽MVP都是實至名歸。場均29.5分13.6籃板5.6助攻的統治級數據,加上每場只打30.4分鐘的有限時間,這讓字母哥成為了NBA歷史場均出場時間最少的MVP。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收獲這般驚人數據,希臘人常規賽的個人發揮當然是頂級一檔。結合球隊戰績的話,雄鹿再次領跑聯盟,一度打出足以比肩歷史級球隊的統治力,這讓字母哥完美符合“最好球隊中最好的球員”這一定義。
那么爭議在哪呢?一方面是字母哥季后賽給人的感官太差了。要知道他可是成為了NBA歷史第三位單季包攬MVP+DPOY球員,前兩位是93-94的奧拉朱旺和87-88的喬丹。值得一提的是,拿過DPOY還拿過多個MVP的,就只有字母和喬丹倆人了。
從先例來看,能拿到這樣個人榮譽的當然是超級球星。奧拉朱旺那年帶隊奪了冠,而喬丹當年季后賽表現比常規賽更猛,人們只會說面對活塞的壞孩子軍團他盡力了(菜鳥皮二爺還不太行呢),這就讓字母哥今年季后賽次輪出局顯得過于寒酸。
但我們還是要強調,MVP是常規賽獎項,就算字母哥首輪被魔術4比0橫掃,他今年的常規賽表現也還是配MVP,事實就是如此。
另一方面,有些人覺得雄鹿沒有字母哥的時候也是強隊,而湖人沒了詹姆斯可是萬萬不行,這一點從數據上可以印證。
百回合凈勝分
詹姆斯在場:+8.5
詹姆斯不在:-1.9
字母哥在場:+15.4
字母哥不在:+2.4
但這當然并非評選MVP的唯一標準,所以如果只拿這一點來評判的話,之前很多MVP歸屬爭議更大。
MVP評選標準一直在變?
說到MVP評選標準,今天詹姆斯說了這樣一番話:“我就是不知道聯盟的MVP標準是什么,我進入聯盟多年以來,標準似乎一直在變,有時是最佳球隊的最佳隊員,有時是打出最佳數據的球員。”
從過去多年的情況來看,每一年的MVP評選標準確實在變,但這和詹姆斯所說的“變”還不太一樣。之前不少媒體人達成過共識,那就是左右MVP的因素主要有三點:個人表現、球隊戰績和故事性。詹姆斯,或者其他人之所以會產生標準不停在變的感覺,就是因為這三點每年所占的比例并不固定,而且確實有不小的主觀因素存在。
比如今年的字母哥就是典型的個人表現好+球隊戰績好,而詹姆斯則是故事性更強——35歲高齡,帶領去年未進季后賽的湖人重返西部第一。但以往也有故事性+個人表現超越個人表現+球隊戰績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2016-17賽季韋少力壓哈登拿到MVP。那一年韋少場均31.6+10.4+10.7,哈登是29.1+11.2+8.1,兩人數據差距并非很大,何況哈登效率更高,火箭戰績也明顯優于雷霆,但韋少的數據有場均30+三雙的歷史意義加成,外加這是杜蘭特離隊后他帶隊的第一年,所以故事性太突出了。
另外,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MVP的評選標準確實也在變化,因為人們對籃球這項運動的理解是在變的。最簡單的一點,NBA的數據分析是不斷進化的,得分、籃板、助攻這樣的傳統數據早已不能作為評判運動員表現的全部,很明顯最佳防守球員評選就已經告別了早年間比較蓋帽和搶斷的階段。
所以MVP的評選本身就沒有固定公式,它是在一定的范圍內波動,而這個范圍也可能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因此詹姆斯沒必要感到疑惑。不過一個普遍的態度是,人們覺得詹姆斯生涯至今確實不應該只拿到四座MVP獎杯,他曾經是審美疲勞的嚴重“受害者”。
詹姆斯早該拿MVP+DPOY?
字母哥同時收獲MVP+DPOY讓他的榮譽簿被添上了閃亮一筆,而詹姆斯今天頗有些不服氣地表示,“我其實早就該擁有這一榮譽了!”
詹姆斯接受采訪時說:“2012-13賽季,我有機會同時當選DPOY和MVP。那一年最后拿到DPOY的是馬克·加索爾,但他在最佳防守陣容評選里卻只進入了二陣?這就像你是聯盟的MVP,但卻沒進一陣。在我看來這種情況怎么可能發生呢?”
乍一聽這樣的質疑好像很合理,但老詹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2012-13賽季評選DPOY和最佳防守陣容的并非一撥人。當時DPOY是由媒體投票選出的,但最佳陣容是由30隊NBA主帥投票評選的。事實上在2013-14賽季之前,最佳防守陣容一直由主帥評選,因此出現過不少類似的情況——1986年的埃爾文·羅伯特森、1995年的穆托姆博、2012年的泰森·錢德勒和2013年的小加都是DPOY,但他們都只入選了二防。
詹姆斯整個職業生涯沒拿過DPOY確實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但2012-13賽季那次顯然不是因為媒體人投票時腦子混亂了——如果媒體投票,一防的中鋒肯定還是小加。
球員投MVP更靠譜?
在力挺隊友詹姆斯的時候,濃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勒布朗是聯盟最強球員,對我來說他當然是MVP。如果你問問聯盟中的球員,他們都會說‘嘿,勒布朗應當獲得MVP’。”
言外之意,濃眉覺得讓球員投MVP的話,結果才更可靠。隔壁NFL聯盟就是讓球員每個賽季投票選出百大球星,確實也有不少NBA球員支持濃眉,他們認為得到同輩人的肯定是最重要的,上場打球的球員才知道誰最厲害。但美聯社的記者雷諾茲就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認為讓球員投票會是災難。
“關于濃眉說的讓球員投票這件事...今年全明星球員投票了,結果有38%的人甚至沒投給詹姆斯全明星首發。球員在全明星投票上的表現就是個笑話。”雷諾茲寫道。
歷年MVP最終得主得票分數占比
從上表我們能看到,自1980年NBA把MVP投票從球員投改為媒體投開始,MVP的投票一致性提高了。媒體們的觀點比球員們更加集中和統一,換句話說,穩定性更高,意外因素更少。
一方面球員投票主觀性可能更強,他們會傾向于投給自己的隊友或者好友。另一方面,球員也沒有太多時間去關注所有其他球員,他們的票未必合理。比如上個賽季仍有不少球員接受采訪時表示萊昂納德是最強防守者,但上賽季小卡在防守端無疑是配不上DPOY的,這就是很多球員會憑借自己的印象判斷的結果。
常規賽MVP本身很雞肋?
其實本賽季MVP爭議的關鍵點并非字母哥配不配MVP,而是MVP和當季最強球員是一個概念嗎?
在我的理解里,MVP并非這個賽季聯盟第一人,或者帶隊能走得最遠的超級球星,而是在常規賽的超長跨度中,穩定打出頂級個人表現,同時帶領球隊拿到優異戰績的那個人。所以字母哥當然符合這個定義。
事實上這也是為什么有人覺得應該在MVP和FMVP之間增設一個季后賽MVP,因為在整個季后賽跨度里贏得MVP的那個人,似乎更符合“帶隊能力最強的超級球星”這個定義。或者干脆把MVP改為年度最佳球員,這樣就是綜合常規賽和季后賽的表現。
“追夢”格林在今天的節目中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當下全世界最好的球員不一定就能打出最好的賽季表現,過去兩年打出最好賽季表現的是字母哥,但如果你要挑選一個人來圍繞他打造爭冠陣容,你會選勒布朗·詹姆斯,這簡單直接地說明了他就是當今籃球世界第一人。”
這也是我前面說的,眼下MVP的定義是常規賽跨度內表現最好的球員,但他不一定是聯盟最強球員,這讓這個年度頭號個人獎項看上去有些雞肋。那要是取消常規賽MVP呢?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這漫長的82場常規賽到底還有多少存在的價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