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梁熙明
除了球員弱,主帥也弱,中國隊暴露出的低下的比賽能力,一線指揮員當然脫不了干系。
明擺著,李鐵是整個12強賽最弱的主帥,而且也是中國隊歷史上最弱的主帥。其技戰術理論水平最蒼白,帶隊經驗最少,總體運籌能力最弱,臨場反應最慢。
但盡管輿論界一片“換李鐵”的呼聲(令人想起當年金州對卡塔爾的全場呼喝),李鐵的帥位怕是穩如泰山。
12強賽前,足協就與李鐵續了長約,已經表明了態度。中國足協豈能不知道,12強賽,根本沒帶過大賽的李鐵一定方寸大亂,中國隊一定一塌糊涂,但從一開始,足協就壓根沒打算換帥。這種意愿未必出自足協這樣的小招牌,整個中國體育界,起用本土年輕教練,培養自己人,是大勢所趨。
我國優勢項目,比如乒羽,世界冠軍退下來后,可以直接將其打球的心得、經驗、技戰術運用,以一對一的方式傳授給弟子,而且這些財富能立即起作用。換句話說,在“教練”這個崗位上,乒羽這些小球,教練主“教”,而足球這樣的大球就不一樣了,教練主“練”,練技戰術,練默契。
足球不但是最復雜的系統工程,而且在中國眾多競技體育項目中,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是最大的,對手也最多,進步的難度也最大。李鐵(以及李霄鵬、肇俊哲這代人),踢球時在中國球員中,水平算是矮子里的高個,矬子里的將軍,他們執教的積累非常少,比起一線隊征戰大賽的要求,近乎白紙。寄希望火箭提拔一兩個“白紙少帥”,就能提高未來中國隊的戰績,就能從根本上帶動中國足球整體水平,恐怕這是新時代的“人有多大產”。
培養一名合格的指揮員,難度遠在培養一名能力出眾的球星之上,因為球是11個人踢的,東方不亮西方亮,總有球員會在場上閃光。而且有些球員即使“不是這塊料”,也有很多機會出頭,比如改換位置,替補上場等等。而教練卻只有一個,現在足協鐵了心要將李鐵培養到底,他是不是這塊料,即使試過了,知道了,也得硬著頭皮撐下去。
另一個原因是,大概率國足肯定沒戲了,換不換帥根本沒什么意義,即使像上屆世預賽那樣請里皮來,世界超一流名帥的魔力功力,打了幾場勝仗,給中國隊漲了不少分,出線總體肯定無望,所以換不換無所謂。
更何況里皮地位太牛,薪水也太牛,中國足球不靠贊助是萬萬請不起的。可吃了人的嘴軟,拿了人的手短,國家隊洋帥薪水別人出,一些重大問題上的話語權就必然旁落,甚至連主帥人選都無法做主,中國隊近年來已經有過慘痛的教訓,這也是足協忌憚大腕洋帥的原因之一。
但鐵一般的事實是,土教練不行。他們的能力、謀略、氣場、膽量,全方面不如洋教練。莫說今天的李鐵,就是昨天那些“經驗豐富”的土教練,國內比賽個個都是“足智多謀的小諸葛”,出去一打大賽,尤其世界杯這樣氣氛窒息的生死大戰,馬上就現形了。
對沙特,中國隊有一個著名的典故——保平爭勝,這更是中國足球史上一個抹不掉的恥辱。那是1997十強賽倒數第二輪,中國隊如果客場拼下沙特,依然保存著出線希望。但是中國隊已經被上一場慘敗卡塔爾打怕了,嚇尿了,寧可放棄爭勝,只想避免大敗慘敗。
結果事實打了國足好大一記耳光,卡塔爾意外拿下伊朗,如果當時中國隊咬牙拼掉沙特,最后一輪主場打已經沒戲走過場的科威特,是很有希望出線的!
但中國隊指揮員們卻自己慫了,慌了,根本不敢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勇氣。
這不是主教練戚務生決定的,是國家隊教練組“集體拍板”,當時戚務生已失去實際指揮權,只掛一個主教練頭銜。所以在中國隊出局后,戚務生留下一句名言:我只負該負的責任——保平爭勝是集體決定的,這個鍋我不背!
這些算得上當時國內最拔尖的土教練,捆在一起,都只能想出個“保平爭勝”,1997十強賽以來,無論水平戰績,國內還根本沒出現過能完全服眾、完全超越他們的新生代土教練,你想李鐵能好到哪兒去?
中國足球近代史上,最優秀的土教練是誰?毫無疑問,非徐根寶莫屬,盡管理論上徐指導沒有帶國家隊打過一場正式比賽,但論內戰外戰成績,敬業精神,為國培養下一代的覺悟意識奉獻,徐指導無出其右。沒有徐指導十年耕耘出的崇明島一代,中國隊連越南都拿不下。
徐根寶成為中國最優秀的教練,絕非火箭提拔一步登天。1978年,年僅34歲的徐根寶退役后主動去足壇“老少邊窮”地區,執教中國足球史上根本不算個角色的山西隊。專業時代,中國足球發展主要依賴“重點地區”——京津滬遼魯粵軍這些重點球隊,山西隊這樣的非重點,只好放羊了。
但是徐根寶帶著這樣的非重點,不但讓山西隊第一次打入全運會決賽圈,更殺進了前八。在1/4決賽上,山西遭遇老牌強隊河北,竟然半場2比0領先!當時的河北隊可是擁有李福寶、張大山等國腳(1978亞運會,季軍戰中國隊1比0擊敗伊拉克,歷史上第一次贏得大賽獎牌,就是李福寶進的球),小小的山西隊逼得河北全力以赴,最終才3比2險勝。
之后,徐根寶又帶過云南、火車頭,1983年國家隊重組時出任過曾雪麟的副手。最終,他選擇了獨立帶隊,而且目光獨到,他沒有去任何一支“重點球隊”,而是主動向領導請戰,自己組建新的國家二隊,為1990、1992作戰略準備。
當時條件極為艱苦——各省市隊為國家隊、國青隊,以及希望隊(即國家二隊前身),已經被抽走不少球員,叫苦連天,現在又多個國家二隊出來,根本不愿放人。徐根寶就是在這樣極端困難的情況下,頂著“國家二隊”虛銜,靠搜集別人不要的“邊角料”,慢慢將國家二隊(以及后續的國奧)捏合成一支國內真正的強隊。
但即便在國內已經有了相當經歷,出去打,徐指導還是暴露出眾多土教練的固有缺陷。在1992奧運預選賽,國奧隊的終極大考上,敗下陣來,使得徐根寶“橫下一條心,一定要出線”的豪言成了大話。
今天很多人在責備李鐵用兵雜亂無章,只知堆人死守,直到徹底沒戲了才攻了出去,殊不知當年徐根寶的國奧隊也是這樣的,也是抱頭撅腚,一味被動死守,被人打十拳也不敢還一腳的!
如果足協真的有心栽培李鐵這樣的本土年輕教練,應該怎樣做?不是現在這樣火箭提拔,一步登天,而是先讓李鐵從中青隊,U23帶起,像徐根寶那樣,一步一個腳印,既積攢一批他熟悉的球員,也增長執教指揮經驗。否則,既毀了李鐵本人,也讓中國隊本屆甚至下屆世預賽變得毫無意義。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