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嚴益唯述評
李霄鵬上任后的首次國足集訓名單如此之龐大,與其說是國足正在借鑒過去兩個奧運周期中國女排的大國家隊模式,不如說是以中超為代表的低效國內職業聯賽導致的結果。換言之,國內職業聯賽正在失去有效評價球員能力的功能。正是因為聯賽的“劃水”,才導致了如此不尋常的“大國足”的誕生。
當前,中國男足借鑒中國女排的大國隊模式,表面上看值得一試,畢竟男足過去管理模式有改革的剛需。
但是,即便是曾經備受推崇的女排大國家隊模式,最終也是毀譽參半。里約奧運周期,這種模式的確幫助郎平在球員海選過程中,挖掘到了好幾位年輕有潛力的“跳級生”直升國家隊擔當了重任。中國女排也因此迅速走出了低谷,技術上年年都在進步,而且主力球員也逐漸年輕化。
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里約周期被挖掘出來的這些年輕主力,到了東京奧運周期正值當打之年,再無新人可以撼動她們的地位,大國家隊模式挖掘新人的優勢也就蕩然無存,同時,弊端卻突顯了出來。比如打亂了俱樂部正常備戰和訓練,影響了俱樂部梯隊的發展等等。以至于,排球圈內有人將女排兵敗東瀛的“鍋”直接甩給了曾經備受推崇的大國家隊模式。
大國家隊模式在中國女排的前“熱”后“冷”,體現了競技運動盛衰之根本,不在于外在可見的管理模式,而是受制于其內在的規律:人才的交替是有周期性。中國女排的大國家隊模式的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其是否順應了人才周期。中國奧運軍團取得這么優異的成績,作為主管部門的國家體育總局,肯定比外界更清楚所謂大國家隊模式的本質。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總局不至于在男足強推如此有爭議的模式。而且,正常情況下,職業足球也不可能像女排那樣搞大國家隊的長期集訓。
這次男足集訓隊人員如此龐大,根本原因還是國內職業聯賽的“劃水”導致了聯賽的“失能”,是一次被動的擴容。對于國家隊而言,職業聯賽篩選球員的功能是不可或缺的。特別是目前只有兩名留洋國腳的情況下,以中超為首的國內職業聯賽幾乎成了國足教練選拔球員唯一可用的平臺。但是,因為高水平外援嚴重流失;加上為國家隊讓路,聯賽支離破碎;再疊加一些不可抗的因素,原本就問題多多的中超聯賽,無論是比賽強度還是比賽節奏都大幅度下降。即便是入選了本期52人國足名單的一些知名國腳,在聯賽中稍微遇到一點逼搶就容易丟球,傳球失誤也很多。這樣的能力根本達不到十二強賽的要求。
因為聯賽“劃水”明顯,一些實力不足以入選國足的球員也有機會在聯賽中刷出還不錯的數據。這次52人的集訓名單公布后,居然還有球迷抱怨遺漏了一些表現好的球員。難道是我們一夜之間好球員太多嗎?當然不是,只是聯賽“劃水”太厲害,讓稍微努力一點,有些特點的球員都很搶眼。但是,一到真刀真槍的十二強賽,即便是入選52人名單的球員,有不少實際上是難堪重任的。
據統計,目前全亞洲21歲以下球員身價前500的,中國只有11人,排名進不了亞洲前十。目前身價達到150萬歐元的109名亞洲球員中,中國也只有武磊和兩名歸化球員。這從一個角度反應了中國球員目前在亞洲的競爭力和梯隊的實力。當下,就算國足照搬里約奧運周期的女排大國家隊模式,挑選出來的新人拿到亞洲賽場,顯然也是缺乏競爭力的。
一方面是球員整體缺乏競爭力,一方面因為聯賽“劃水”造成“好”球員很多的假象,無疑增加了國家隊重建的難度。所以,這次“大國足”的出籠也就不足為奇了。球員一多,教練也不夠用了,所以教練也大幅擴招。目前階段,這些教練,主要的作用更像是“球探”,在短時間內,幫助李霄鵬從眼花繚亂的球員中,盡可能挑選出“對”的出征十二強賽,并兼顧亞洲杯。
綜上,大國足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如何杜絕聯賽“劃水”才是重建國足真正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