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記者耿鵬飛張家口云頂滑雪公園報道
18歲,2枚奧運金牌和1枚奧運銀牌,女子自由式滑雪U型池大滿貫選手,斯坦福大學準大一新生…
這是頂配的“別人家的孩子”開掛一樣的人生!
奧運金牌和考上斯坦福大學是谷愛凌人生的兩大愿望,只有18歲的她在2022年全部實現了!
這樣的人,沒有天賦?不可能!這樣的人不努力?也不現實!
所以,在谷愛凌身上,天賦和努力兩個技能點是怎么分配的?
谷愛凌自己的回答是:1%的天賦和99%的努力!
上一個這么說的人是愛迪生!
多少年后有人站出來翻案:愛迪生的真實表達其實是那1%的天賦遠比99%的努力更重要!
谷愛凌呢?
“天賦會在最初的時候起作用,會讓你學滑雪時比別人學得更快一些,但當你在做1080這種難度的動作時,當你在健身房舉鐵4小時的時候,這些都和天賦無關!”
“我的獎牌99%源于努力,訓練時,我是第一個到場地、最后一個走的人。我在拍完8到10小時的時尚雜志照片后,還必須去健身房訓練。假期時我每天要訓練4小時,每周必須完成一個半馬。沒有人跟我說必須這么做,這都是我給自己制定的計劃,因為我知道努力是最重要的。我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我看到了努力有了收獲,所以我拿到獎牌后才會如此滿意。”
毫無疑問,在天賦維度,幾乎很少有行業會像體育這般肉眼可見的好判斷,但是即便如此,你看看歷年的NBA選秀,依然會隔三差五地蹦出一些水貨狀元。
為啥?
天賦的參照并不絕對且復雜多元,后天的努力,對于運動員來說,除了決定水平的上限,也影響運動壽命即身體健康的下限,多少天之驕子毀于懶惰后的傷病負累?
任何天賦都是可以被揮霍掉的,不然就不足以被定義為天賦。
根據《刻意練習》這本書的描述,谷愛凌的成功,源自訓練場景的重復和正確的反饋:首先,有很多室內訓練場地和器材(例如蹦床等)式可以模擬自由式滑雪訓練的;其次,谷媽媽本身就是滑雪高手,谷愛凌的滑雪啟蒙能夠得到足夠正確的訓練和比賽反饋,同時谷媽媽也愿意每天驅車8小時帶谷愛凌找更高水平的教練去練習。
同時參考谷愛凌坡障得弱項道具區,恰恰是因為這個比賽場景不好在訓練中復刻,幾乎只能在標準賽道上練習,導致這一環節的練習谷愛凌做的沒那么到位,在坡障的資格賽和決賽,谷愛凌的表現才會異常驚險。
當然,有一種天賦的認知在于對刻苦努力的耐受度和持久度,顯然谷愛凌是熱愛并享受訓練的那一類運動員。
想起來自籃球世界的一個類似的比方:有的人只有在聚光燈亮起的時候才熱愛籃球,比如艾弗森;有的人只要踏進籃球場,哪怕是漆黑的訓練館,他也無限熱愛,像科比-布萊恩特!
一個人的努力,不是要到讓大家忽略到天賦的情況下才叫努力;一個人的天賦,也不是要讓大家無視他的努力的情況下才叫天賦。
天賦在頂尖行業內對最終結果的影響沒那么大,因為這個梯隊里,幾乎沒有完全沒天賦的選手,而真正的差別在于:正確的貼合行業場景的練習和具備反饋價值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