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馬德興克羅地亞薩格勒布報道
當地時間10月28日晚上,中國2001年齡段U21國青隊一行結束了為期84天的克羅地亞拉練集訓,從薩格勒布啟程回國。入境后球隊將按防疫規定接受隔離,隨后就地解散。如何看待這次U21國青隊超長時間的海外集訓?記者試圖盡可能客觀全面地來小結這次海外集訓。
①最有現實意義的一次留洋
中國足協組織U21國青隊這次集訓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瞄準2024年第六屆U23亞洲杯賽暨巴黎奧運會男足亞洲區預選賽。由于起點較低、技戰術水平不高,在亞洲范圍內的競爭力有限,不管是中國足協還是國青隊教練組,都希望這次克羅地亞之行能夠多參加比賽,提高球員的比賽實戰能力。相比而言球員到了U21這個年齡段,想要真正提高個人技術恐怕并不現實,但比賽的能力、戰術的運用能力可以通過更多的實戰有所提升,教練組也希望在實戰中考察以便組成最強陣容出戰奧預賽。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青隊此次前往克羅地亞在84天里總共進行了26場比賽,基本是3天1賽的節奏,而且全隊30名球員基本輪流出戰。必須承認的一點是,集訓后期或許是連續征戰的緣故,球員明顯出現了疲勞狀態,傷病也有所增加。再加上在海外滯留時間較長,歸期確定后年輕球員不免有些個人情緒的波動,比如想家等想法,所以球隊的整體發揮打了些折扣,連續出現大比分輸球的情況。但整體而言,這次拉練的效果還是達到了。
以記者實地追蹤采訪的感受,竊以為這樣的海外集訓其實早該組織,而且更需要堅持。至少在10月26日對陣克羅地亞第二級別聯賽暫排第五名的NK索林隊的比賽中,記者就明顯看到了這次集訓的效果:在對方如此快速而迅猛的攻防轉換中,國青隊球員不僅能夠跟上對方的節奏,還能在反擊中多次打出漂亮的小配合,這是肉眼可見實實在在的進步。盡管比賽最終還是輸了,但全隊最大的收獲無疑是比賽中的對抗能力提升了,轉換的節奏明顯加快了。
拉練期間,每一個接受記者采訪的球員都承認,中超球隊到克羅地亞參加第二級別聯賽也未必能夠適應,更不用說與克羅地亞頂級聯賽隊伍交鋒了。而且球員們也認為,如果能夠適應克羅地亞的比賽節奏、把自己的東西打出來,回到亞洲之后除了與韓國、日本、沙特等這些最頂尖的球隊之外,肯定能夠與其他亞洲各隊相抗衡,他們對此充滿信心!
通過這次克羅地亞之行,全隊30人中主力與替補也逐漸可以分出端倪。比如拉練中途從國內趕到克羅地亞的劉祝潤、陶強龍等球員,未來如果不出現重大傷病或意外,在球隊中擔任主力應該沒有太多的懸念。部分表現一般的球員,或者在技戰術以及個人能力方面有不小差異,或者是欲望并不是特別強烈,至明年球隊再次整隊來到克羅地亞時,或許他們就不會再入選名單。通過克羅地亞這個歐洲相對高水平比賽平臺,可以進一步看出哪些球員更能勝任沖擊奧運的任務。畢竟國內賽場屬于慢節奏、軟對抗的比賽平臺,即便在國內表現相對不錯,但未必就能夠勝任沖擊奧運的任務。這應該說是此番克羅地亞之行的第二大收獲。
通過實戰,大部分球員的自信心得到了提升,更對來年繼續跟隊到克羅地亞充滿了期待,因為單就球場內的技戰術內容而言,在國內根本找不到這樣的比賽和對手,更不用說比賽質量了。當然在拉練的后期,隨著球隊主力與替補之間的差距越發明顯,有替補球員的表現令人有些失望,不是以一種更為積極、不服輸的心態去面對,更嚴格要求自己想辦法去超越主力,而是表現出了“反正我是趕不上了”的心態。當然,這也只是個別球員,而且任何一支球隊恐怕都會這樣的球員。
也正因為此,像阿卜杜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直言:“在克羅地亞最為感慨也是印象最深的,就是人家的球員好像不管什么級別的,在什么時候,始終是不放棄一拼到底,只要終場哨聲不響,就始終是全力在拼。這大概就是我們所說的歐洲職業球員的職業態度和素養,也是我們最需要學習的地方。”
②26場比賽更明晰國青定位
“比賽很多”是國青球員在接受采訪時共同的心聲,而且不光是數量,比賽的質量也相對較高。通過這么多場的比賽,國青隊以及球員自身也都更清楚自身的定位。
我們先來看一下國青隊在克羅地亞的比賽情況,請看下表:
國青隊此番在克羅地亞總共參加了26場比賽,總成績為9勝3平14負,打入29球失42球。單純從比賽結果來看,不算理想也不會令人滿意。而且從上表的統計中可以看出,即便是對陣克羅地亞頂級聯賽隊伍的三場比賽,也均是1比3失利,單場最多也才丟3球。而10月中旬開始的最后4場比賽,由于球隊當時已經敲定歸期,隨著回家的時間越發臨近,球隊的表現相對越差,僅這4場比賽就丟掉了14個球,場均失球3.5個,而之前的22場比賽累計丟了28球,場均1.27個。而最后兩輪則分別丟球達到了5個與4個,對手分別是第三級別以及第二級別的隊伍。記者前面所提及的“集訓后期,球員思家心切影響比賽技戰術發揮“的因素,恐怕也就很容易理解了。不過,這些非主流的情況無需刻意放大,去否定此番的克羅地亞集訓。
國青隊的克羅地亞之行,得到了克羅地亞足協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并在球隊抵達薩格勒布之前就已經安排好了全部賽程。所以這26場比賽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克羅地亞足協安排的與第二級別聯賽隊伍的12場對抗賽,總成績是3勝1平8負;
第二類是克羅地亞足協安排的6場熱身賽,包括與三支第一級別聯賽隊伍的比賽,總成績為1勝2平3負,這其中對陣三支克羅地亞超級聯賽隊伍的比賽全部失利,而另外三場是對陣克羅地亞第三級別的隊伍,成績為1勝2平;
第三類則是球隊自行聯系,在克羅地亞足協安排基礎上見縫插針、新增加的8場比賽,總成績為5勝3負。這些自行聯系的對手以克羅地亞第三、四級別隊伍為主,也包括部分當地俱樂部的U19青年隊以及波黑U19國青隊,后者原本是與在克羅地亞集訓的中國2003年齡段U19國青隊進行熱身,但因為U19國青隊提前離開轉戰西亞,故而與U21國青隊進行比賽。
在國青隊出征克羅地亞之前落實比賽對手時,主教練成耀東曾明確表示,最好還是與當地第二級別的隊伍進行比賽,而克羅地亞足協也確確實實安排了12支克甲隊伍與國青隊進行對抗賽。實戰情況則是進一步佐證了先前的判斷,即多與這個級別的隊伍交鋒,對現在的這些國青隊員而言,鍛煉的價值與意義更大。在與三支克羅地亞超級聯賽隊伍進行比賽時,對方派遣的均是替補球員出戰,但依然顯示出較強的整體水準與能力。因而在被問及如果明年繼續前往克羅地亞拉練,更希望與哪個級別的隊伍交鋒時,國青隊員的選擇全部是“第二級別”。在球員們看來,與這個級別的隊伍交鋒更有利于建立自信心,與對方“有得一打”。
③留守球員表達遺憾的背后
此次前往克羅地亞的30名球員中,除了海外球員黎騰龍自8月下旬抵達之后一直跟隊參加完全部訓練外,其他29名均來自國內。陶強龍、劉祝潤以及黃子豪三名球員,代表中國選拔隊參加完東亞杯后才趕到克羅地亞。而原先被征調的不少適齡球員,因為所在俱樂部提出“聯賽需要”為由,未能跟隨球隊來到克羅地亞。但到集訓后期記者了解到,不少未能隨隊的適齡球員都感慨甚至遺憾自己未能赴克羅地亞。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比賽的質量相當之高,球員或多或少都有提高。
從球員出場時間的統計情況來看,國青隊此番在克羅地亞期間教練組并沒有固定的主力或替補一說,安排球員出場比賽本著一視同仁的原則,盡可能讓更多的球員出戰。克羅地亞足協原本以為中國球員恐怕很難與克羅地亞的二級俱樂部隊伍進行對抗,所以在安排比賽和確定規則時,允許國青隊在換人次數以及人數方面沒有限制。因此國青隊到下半時如果出現了體能不支的情況,可以隨時換人。
前面兩三場對抗賽,國青隊也確實是執行了這樣的策略,即換人次數與人數沒有限制。但隨后的對抗賽中,國青隊基本按照現行的一場比賽累計換人3次(不包括中場換人)、換人人數最多5人的規則在執行。只有在對抗賽之外的熱身或友誼賽中,才會有更多的換人,目的就是盡可能讓更多球員出場鍛煉。
所以統計顯示,國青隊員的出場次數與首發次數相對較為平均,首發出場最多的三名球員是后防線上的阮奇龍、高天語以及劉文浩,均為14次;其次是鋒線上的劉俊賢與改打右后衛的朱越,均為13次;再往后則是鋒線上的何龍海、中場的鄭雪健、賈非凡,后防線上的張祥碩與金順凱以及門將位置上的蹇韜,各為12次。
而在總出場次數方面,沒有球員打滿全部26場比賽,最多的兩名球員是中場的陳榮與朱啟文,均為24場;易縣龍以23場排位第二;何龍海與高天語均為22場;賈非凡、金順凱、朱越、劉俊賢等均為21場;鄭雪健與阮奇龍個為20場。中途加入的劉祝潤與陶強龍出場次數相對較少,但也分別有14場與13場。
從累計出場時間來看,超過1000分鐘的球員總共有13人,其中阮奇龍出場時間最多為1364分鐘。而出場時間最少的,拋開守門員這個比較特殊的位置,左后衛楊梓豪僅有11場607分鐘,不過這與他受到傷病困擾有關。國青隊還在國內集訓時,楊梓豪就是帶傷到球隊報到的,抵達克羅地亞之后,直至第五場對陣NK庫里洛維奇隊的比賽時,楊梓豪才第一次替補出場比賽。但不幸的是他隨后又出現了傷病,進入10月份之后就一直在養傷未能出戰。
而同樣受到傷病困擾的王逸偉,雖然累計出場次數多達18場,但出場時間累計僅862分鐘,期間傷病反反復復,教練組也不敢過于冒險讓其參加更多的比賽。類似情況的還有趙健博,他在9月份就遭遇傷病,連續休戰了8場比賽。臨近回國之前,趙健博又一次受傷,不得不缺席最后兩場熱身賽。
對照一下這些球員在前往克羅地亞之前,參加國內今年中超聯賽、中甲聯賽第一階段比賽時的情況,或許就能夠更加清楚地認清此次克羅地亞拉練的意義與價值。請看下表:
在國青隊組隊出戰之前,球員在今年第一階段中超聯賽10輪比賽中,出場最多的是高天語與劉祝潤兩人,均為10場,出場時間則分別為771分鐘以及562分鐘。如果繼續留在國內,這兩人依然會在各自的球隊中有機會首發出戰,且出場的時間也不會少。但更多的球員,恐怕不會像各自俱樂部所對外宣傳的那樣“重用”。否則在出發前往克羅地亞的29名國內球員中,也不會有14人在今年第一階段的聯賽中連1分鐘的出場機會都沒有。
這方面,最為典型的恐怕就是北京國安隊的梁少文。本來國青隊在征召球員時梁少文榜上有名,但在隊伍集中之前國安方面又希望梁少文能夠留下來,表示在聯賽中想要重點培養。國青隊考慮到前往克羅地亞也是參加比賽,留在國內打中超也一樣可以起到培養與鍛煉的作用,同意了國安方面的要求。于是,梁少文便留了下來,沒有隨隊前往克羅地亞。
可實際上,梁少文除了中超開賽初期有過4場比賽出戰274分鐘的經歷之外,再也沒有機會登場!在9月6日與浙江隊的第16輪比賽中,梁少文進入23人報名參賽名單,這之后連進入名單的機會都未曾有過。如今,梁少文跟著國安U21去參加全國U21聯賽了。很顯然這不僅僅是梁少文本人的損失,也是U21國青隊的損失,某種程度上更是國安隊長遠的損失。當然每家俱樂部、每位教練都有自己的考慮,尤其是國內職業隊的主帥必須要考慮成績,需要對自己的“飯碗”負責,也能夠理解。只是,如何在這個過程中更均衡考慮,顯然值得中國足球人更好地進行思考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