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王曉瑞報道
日出紅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當時代在進步,中超也生出新氣象。
四輪比賽,場均上座20353人!雖然相比日韓,中超開賽時間較晚,人氣可是最旺。截至5月3日,日本J聯賽前11輪平均上座為16855人,韓國K1聯賽僅有10319人,只達到中超的一半。而當5月3日J聯賽榜首大戰(名古屋逆戟鯨VS神戶勝利船)刷出本賽季第一個4萬+觀眾時——40789人,中超前四輪就有兩場上座,早就完成對這個級別的超越。甚至像五一黃金周期間的京魯大戰,也在今年第一次把中超上座推向5萬級——50312人。
“反彈了”、“開局不錯”,正因此,不少行業人士露出久違的笑臉。盡管時間上安排得滿滿當當,四輪比賽是在半個月內完成,但從上座率、比賽質量、人氣與關注度等指標來看,中超開始呈現反彈勢頭,讓人感到一絲暖意。一如暖冬過后,進入新的春天,期待耕耘季節。
新球場各具特色
毫無疑問,在這個新賽季的春天,中超正享受著“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大好時光。更受認可的是,幾座專業新球場的投入使用,極大程度地提升中超的觀賽水準,也吊足大量球迷現場助陣的胃口,而且,這幾座新球場屬于各有不同特色,這是新氣象的一個標志。
在北京,新工體竣工后,一經使用頗受好評。新外援阿代米曾效力克羅地亞豪門薩格勒布迪納摩13年,久經沙場屢次參加歐戰。但提及新工體的感受,他是滿口稱贊,“我在很多大俱樂部球場踢過比賽,感覺工體一點也不比他們差,甚至還要更好。這是頂級的氛圍,太精彩了!球場規模是好到令人驚訝的程度。”兩個主場對陣梅州和山東,新工體的累計上座已經接近10萬。然而,這里更受老北京球迷欣慰的原因,在于當初復建之際,所提出的“三個不變”理念:在外形比例、橢圓形造型、特色元素上保持原有風格,濃縮北京城市記憶。
在專業足球場觀賽時,之于觀眾的最深刻體驗,還是更貼近的看球氛圍。新工體除了“碗形”看臺結構視野頗佳,東西兩側首排距離草坪最近處只有8.5米,南北側也才10米距離,而球場的照明工程,更是比肩歐洲頂級俱樂部球場。在成都和青島,鳳凰山和青春足球場新賽季首個主場比賽,同樣令在場觀眾們如癡如醉,而且,不只是局限于視覺感受,還有體感。
像成都鳳凰山專業足球場,因采用大開口索穹頂結構而聞名。從外表上來看,造型新穎,美麗大方;在功能上,白天即使陽光普照,因透光率較好,可有利于草坪養護;同時這種模式還有較強的防紫外線功能,在擁有約40%透光度的同時,可以過濾部分直射陽光。本賽季,成都蓉城隊還有部分主場比賽放在下午3點半和5點半進行,這一功能屆時便可發揮作用。
至于首個夜場對陣滄州雄獅,巴蜀球迷再度體驗到“半室內觀賽”的特殊氛圍。接近4萬觀眾上座之外,索膜結構頂篷籠罩在上空,輔以球迷搖旗吶喊,不斷歡跳唱歌助威,那聲音震耳欲聾,那氣氛何其活躍。奧地利外援溫德比希勒就感慨,“這里是最棒的主場。之前在亞洲和歐洲,我都沒有經歷過這樣的氛圍。只有在電視上,看過歐冠能有這樣的感覺。”
而在青島,青春足球場更加凸顯地域文化,不同于成都球市的火辣,青島有著云淡風輕之感。青春足球場的設計靈感由海而來,故此取意“躍動海浪”:以藍、白色調為基礎,以躍動海洋式的座椅風格為特色,一踏入足球場,給人一種海浪拍打海岸、濺起層層浪花的感覺。而相比新工體,東西兩側看臺最前排距離球場更近,只有7.5米。從首個主場比賽戰勝國安來看,海牛隊在升入中超后,也的確展現出開放、青春和活力四射的一面。“專業足球場的觀賽體驗肯定與眾不同,就像看電影,看IMAX電影廳的感覺肯定更好。而作為俱樂部,就是要想辦法把球迷吸引到賽場,讓球迷們把足球比賽當做每個周末固定的消遣。”海牛俱樂部總經理張冬對此表示。而該隊的前兩個主場比賽,場均上座也是接近3萬(29224人)。
至于上汽浦東足球場,因為一些客觀情況,雖然暫時無法全部開放,但每一場上座依然過萬。新外援平科對此已是非常驚訝,“盡管只有1萬多名球迷觀戰,但他們在90分鐘內,營造出難以置信的氣氛。比如熱身期間,每一名球員都會被單獨介紹,而球迷們早就已經瘋狂。我還發現他們為我制作一些專屬海報,這真是太棒了!”
實際上,單純計算新球場的觀眾人數,平均數字31196人更為可觀。要知道在日韓,近些年也有一些專業足球場得到起用,比如大阪鋼巴的市立吹田足球場、蔚山現代的文殊足球競技場,但無論在球場規模上(最大容納人數均不足4.5萬人),還是實際平均上座人數(前者本賽季迄今場均22168人,后者為17455人),都與那些中超新球場存在一定的差距。
讓聯賽回歸生活
新工體強調傳統,鳳凰山彰顯火辣,青春足球場活力四射,如果說這些新球場因各具特色而拉動中超開局“小牛”一下,接下來,如何在此基礎之上尋求進一步開拓?無疑最具看點。實際上在日本,卡塔爾世界杯后J聯賽一個深入探討的課題,就是 “如何享受J-league”。
幸運的是,目前大部分中超俱樂部對此都是有些經驗,畢竟很多球隊都曾經歷金元時代,甚至還能夠追溯到老甲A時期。在理念上,之于“如何把中超拉回大眾的生活”,是有很傳統的成功方式拿來使用。比如在新工體球場外,我們看到國安特許商品臨時專賣店的搭建,接近百米長的排隊,足以說明它的受歡迎程度。其實在疫情前,這就是國安足球的一個標志,想當年工體草皮紀念款一經推出,瞬間在網絡上售罄。其實聯賽重生的標志,就是在于它是否可以順利地回歸到大多數人生活之中,甚至還包括后者以怎樣的方式消費中超。
而在青島,海牛俱樂部把球迷拉回球場的舉動,則是體現在一個“行”字。青春足球場從地理位置上來講位于城陽區,來往市區恐費一番周折。在這方面,海牛俱樂部設立4款專門的主題巴士,結合文創售賣、球票銷售、餐飲服務等不同服務功能,搭建數千球迷往返。
服務至上,這是很多老字號的運營思路,而一些年輕球隊所帶來的創新,也在影響著中超。比如成都蓉城,重回鳳凰山第一戰趕上夜場,俱樂部就利用可活動的南看臺,特別安排一群小朋友們獻唱;而在獲勝之后,現場更是上演了一幕燈光秀,球迷們紛紛拿起手機,齊聲合唱改編版的《Hey,Chengdu》。無獨有偶,4天后在青島,當海牛隊賽后謝場時,新球場又一次辦起“演唱會”,一首《真心英雄》配合星星點燈,讓整座足球場的氛圍又燃到極致。
其實在前4輪,類似的場景有很多。在全面步入正軌后,球迷們更傾向于在勝負之余,把觀賞一場足球比賽當做生活的調劑品,甚至辦賽方也樂于呈現出一種“Party”之感。
但畢竟時隔3年重回主客場,在保證服務和辦賽創新之外,中超依然具有很大上升潛力。比如競技層面,新星和少帥逐漸抬頭,這是完全不同于金元時代的面貌。當朱辰杰、蔣圣龍這對雙子星引領申花高歌猛進之時,人們驚嘆于中超00后有人挑起大梁;而謝暉、于根偉等少帥的成長,以及所在城市的認可度,又把很多老球迷拉回甲A年代那個光輝歲月。其實J聯賽在探討“享受足球”課題時,一個核心群體就是球員和教練。試想今后各城市都擁有自己的“市民英雄”,并且更趨向于本土化、本地化,中超與社會的距離感無疑更被拉近。
這是競技上的期待。運營層面,一些俱樂部也意識到從新領域發力。比如吉祥物的設立;還有餐飲文化。素來注重文化建設的浙江隊,在去年底就有舉辦專屬吉祥物評選活動。而久事入主后的申花,雖然從虹口搬到八萬人,也很用心把紅色氛圍改裝為藍色。其實正如前文所言,老牌球隊擅長走傳統路線,再逐漸融入新理念穩中求進;而年輕球隊的優勢就是創新。一如市面上非常流行的照片墻、Vlog等數字化科技,都是提升聯賽規格度的方式。包括申花俱樂部所推出的《Match Day 原聲紀實》,一經推出,讓人頗有英超范的感覺。
從聯賽發展上來講,這些新方式方法的產生,足以說明中超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享受足球,有時候不單單只是圍繞比賽。如何把聯賽變成很多普通中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在這方面,后金元時代的中超正在萌芽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