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孔德昕
美國男籃倒在了世界杯半決賽,他們連續兩年無緣這項FIBA頂級賽事的冠軍。在這支美國隊剛剛組建的時候,我曾提到雖然看上去星味不足,但這是一支明顯比2019年美國隊更出色的球隊,也大概率會取得更好成績。事實證明他們確實走得更遠——19年是第7,今年四強。
但比19年好,不代表好到他們可以輕易奪冠。目睹本屆世界杯的進程,當比賽來到四強階段時,你應該能意識到四支球隊誰也沒有穩贏的把握。每到美國男籃輸球,一眾球迷都發出驚呼,德國球員也會把這場勝利定義為他們隊史最偉大的勝利,這些是因為美國籃球給世界留下了太強的統治感。但實際上隨著世界籃球的進步,美國男籃輸球雖少,但絕對算不上新聞,哪怕是21年奪金的東京奧運會上,他們也曾在小組賽首戰敗給過法國。所以這一次美國不敵德國不該被定義成爆冷,人們也遠不必再驚呼一次世界籃球的格局變了。
德美一戰,兩支球隊都將自己的特點展現到極致。美國男籃有嶄露星相的愛德華茲,有半場能100%命中率攻15分的布里奇斯,還有上場就能飚進三分球的里夫斯。他們在40分鐘的比賽里拿到110分,命中率58%,其中三分球48%,罰球線上24中23,這種火力只能用恐怖形容。但美國還是輸了,因為德國拿到創男籃世界杯半決賽紀錄的113分,他們的進攻比美國男籃更兇猛!
美國男籃的失敗并非狀態不佳,也不是對手超神的運氣因素,這是一個更簡單的公式崩解:他們的天賦優勢不足以彌補球隊的弱點了。
美國在國際賽場上打的向來是天賦籃球,沒人會懷疑他們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球員天賦,即便是這支星味不足的球隊,依然匯集了12位NBA賽場的核心輪換球員。從1992年的夢之隊到2008年的救贖之隊,當美國男籃將最頂級的球星都招至陣中時,他們在個體天賦上的優勢是足夠的。回望歷屆美國男籃的風格,大量換防是用運動天賦去實現小防大、大防小,潮水反擊建立在高壓逼搶的基礎上,二次進攻也是跑跳能力的體現,陣地進攻本質上是靠著多點一對一能力很強。
但隨著世界籃球發展,越來越多國際球員具備了同樣出色的天賦。數一數NBA賽場的國際球員數量,看一看過去幾年的一陣有多少外國面孔,答案非常清晰。所以當美國男籃沒有派出最強陣容時,他們的天賦優勢大大縮小了。
而弱點是不斷放大的。美國男籃中間三場輸給兩支歐洲隊,兩場合計被對手搶出30個進攻籃板,丟掉42分二次進攻得分,他們缺乏完美內線,而且還經常為了外線壓迫力和進攻空間選擇縮小陣容,結果被搶爆了。美國中鋒示微是過去幾年一直存在的問題,剛剛結束的NBA賽季,籃板榜前10名只有安東尼·戴維斯一位美國本土大個子,他也幾乎成了人們暢想最強美國隊時唯一的內線選擇。
另一方面,默契是美國隊始終欠缺的部分。擊敗他們的德國隊有6名球員一同出戰了21年奧運會,去年更是以這套班底拿到歐洲杯銅牌,其他歐洲球隊往往還有比德國更穩定的架構。而美國男籃每屆大賽都要東拼西湊陣容,這也決定了他們無法打出復雜的攻防體系,用科爾的話說:“我們很難讓同一撥人連著打3、4年,這就是現實。”
所以如果美國男籃回去也要反思,他們會反思什么?首先肯定是招募天賦更好的球員,庫里、杜蘭特、濃眉、布克們,明年奧運會辛苦一下?其次,在穩定陣容并不現實的情況下,提升中鋒位置的戰力便成了當務之急。
這方面他們完全可以兩條腿走路。早在10年前已經有人呼吁過美國青訓要注重大個子球員的培養,比如避免AAU變成單純的天賦比拼,讓內線完全淪為靠跑跳原始本能打球的工具人。回望過去5年的NBA選秀,樂透區真正有明星潛質的大個子不過小賈倫·杰克遜、莫布利、班凱羅幾位——其中兩人都在這支美國隊內,莫布利還存在為巴哈馬效力的可能。
嘗試調整人才培養的同時,美國男籃也有更短期的操作方法。那位兼備體型和低位強攻能力的新科MVP似乎還沒有確定要為哪國征戰,如果把他歸化到美國男籃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