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孔德昕
4月底踏上飛往美國的飛機,崔永熙已經在大洋彼岸“漂”了兩個多月。從特訓備戰,到為6支NBA球隊進行單獨試訓,再到落選之后簽約開拓者踏上夏季聯賽征程,崔永熙從未停下腳步。
人們關于他能否被選上的討論還在耳畔,但落選的結果似乎并不在小崔意料之外,他也沒有就此氣餒。事實上看好崔永熙敲開NBA大門的人一直很少,無論年齡、天賦,還是結合他在CBA賽場上的表現,相比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才俊,崔永熙毫無優勢。但他還在堅持,而且臉上掛著笑容。
在一些觀念相對守舊的人眼里,崔永熙是不自量力的人,沒能統治CBA的球員談什么打NBA?在一些更看重利益的人眼里,崔永熙是作秀的人,他只不過是在給自己的履歷鍍金。小崔自己是怎么說的?
“很多人說國內是一個溫室,確實,你在國內打球保持的競技水平得不到提升,這是事實。”崔永熙表示,“既然我的教練也鼓勵我到外面來,既然感受到了這里的強度,那我在CBA有著不同的角色,有時候一場比賽打得順風順水拿30分、20多分,但到了這里不同的節奏,你可能就要像剛開始適應CBA一樣來適應這里,這些提升是不一樣的。所以走到外面不是壞事。”
我們不是第一次聽到類似的話,而且不是第一次從目前的男籃國手口中聽到。2023年男籃世界杯,中國隊1勝4負表現慘淡,無緣巴黎奧運會門票。最后一戰輸給菲律賓后,隊內發揮還算不錯的趙睿坦言:“我們的聯賽強度不足以支撐我們在國際大賽的舞臺上發揮水平。...CBA的對抗強度完全比不了,在場上對抗,感覺很不一樣,我們的聯賽有差距。”
目前的CBA聯賽不足以孕育出世界級球員,這并非妄自菲薄,而是不爭的事實。寬松的競爭環境、落后的籃球理念、受到制約的外援,這些都使得本土球員在CBA賽場建立了虛幻的信心。當我們的球員走出去時,在世界杯、亞運會、NBA夏季聯賽的舞臺上,面對的是殘酷現實。
如崔永熙所言,他在CBA賽場已經是核心級別的球員。過去一季,二年級的小崔入選了全明星、本土球員最佳陣容第二陣,場均可以貢獻15.7分6.0籃板3.3助攻,真實命中率56.2%。但在開拓者的夏聯隊伍里,他只能和最末端的輪換球員搶時間。首戰登場7分36秒拿到6分后,崔永熙在背靠背對陣奇才的比賽里獲得了10分鐘的時間,最終3投1中得到3分2犯規——離開了溫室的花朵面對著疾風驟雨。
7月初的一次活動上,我向阿根廷男籃名宿斯科拉發問,請教他年輕球員是否應該盡早去海外闖蕩,他回答:“我不確定是否應該盡早,但我認為所有球員都該嘗試去海外打球,不光是中國球員。因為你在本土會被保護起來,媒體可能吹捧你、身邊的人可能維護你,只有去外面闖蕩、經歷挫折,才能幫助你更好地成長。這不僅僅是籃球層面的成長,也會讓你整個人得到成長。”
所以并非只有競技水平較低的CBA聯賽是溫室,對于眼中有更高目標的人來說,他們會時刻反省自己是否已經被溫室呵護了起來。
小崔的挑戰之旅還在繼續,也許下一場比賽他的時間還會被縮減,也許夏聯過后他又要重新思考方向,但那些流下的汗水和走過的路都留有痕跡。
“大家都說你壯了。”記者問。
“是嗎?我也不知道,可能在這邊跟著他們練力量,再加上自己加練,身體會有些(變化)。但我每天都能看到自己,所以也不知道長沒長肉。”崔永熙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