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 王曉瑞
在看似知己又知彼,備戰充分又系統,斗志旺盛又堅定的條件下,好不容易被抬進18強賽的中國隊,在埼玉世界杯球場感受到組隊以來的最至暗時刻,而若以一個兩連敗結束9月戰事,似乎也不會被人們感到意外。
很難說這是不是史上最弱的一支中國隊,但至少從18強賽首輪9場戰事來看,這是一支名副其實的弱旅,即便在過去三五年期間,我們看到了有太多的中國隊被掛著“三無”番號。而創造出世預賽最大比分失利的歷史舊賬,其實已無太大意義,因為這幾年的中國隊和中國足球,堪稱每況愈下,流年不利。在暴跌和跌停的交錯中,早已經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沒有底線的下限。既然當初的卡家軍、鵬家軍,都可以接連大敗于泰國、越南等南洋之師,在135分鐘之內連新加坡隊都戰勝不了的伊家軍,最終是以0比7慘敗于克西勝德的東瀛軍團,又有什么可值得意外和嘲諷的呢?
這就是中國男足的現狀。然而,在接受現實的同時,我們更需要警惕,是中國足球界一種奇怪心態的蔓延。
其實,與那些嚎叫著要復制阿曼神跡,在埼玉爆冷的虛妄者相比,中國隊內部在賽前還算清醒,清醒的基本要求是不要被打花就行,可最終0比7的比分是何等難堪。實戰表明,中國隊對于本場比賽的準備工作是極不充分,比日本隊多出10天的備戰,并沒有體現出任何優勢可言。相反圍繞著陣型、打法和用人的爭議,又在賽后成為外界討伐主教練的有力論據。
事實上,是役中國隊所展現出來的技戰術差距,已經無從挨個點評。很多人把矛頭對準伊萬,作為主帥,他固然要承擔主要責任,但這不是伊萬一個人的罪過。因為在現行的足球體制和足球管理思維中,無論伊萬還是二萬、三萬,乃至十萬,任何人都逃脫不了當前足球大環境所賦予的精神桎梏。
何謂足球精神桎梏?現在的多數中國足球人,擔心的是流量,害怕的是輿情,成天所想的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職業聯賽層面,有很多俱樂部皆是如此,抱著混日子的心態,在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可沒想到在國家隊,這種氣氛也是“陰魂不散”。出征日本,沒有足協高層隨行督軍,這大概是史上的第一遭,可即便是屯兵大連,兩位領導也都只是匆匆探班。說好聽點,這是為國家隊創造一個獨立自主的備戰空間,可從另外一個角度,所傳遞出來的信號,是堪稱史上最低調、最冷清的一次出征。而其背后,是不是也透露出這支中國國家隊,已經淪為“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所以在0比7后,難免讓人產生一種疑問:這是一支準備好參加18強賽、競爭世界杯門票的球隊嗎?這支隊伍是否真正地以一種All in的狀態投入到備戰?
比如集訓13天的計劃是否科學得當,足協是否應當調整8月底的中超賽程,包括在集訓期間為何沒有安排熱身賽,對于這些,中國足協是否有過充分的調研和論證?從過程和結果上來看,這些技術問題顯然還是出現紕漏。還有對日本隊的情報搜集,即使明知實力相差懸殊,輸球在所難免,中國隊在備戰時也絕不能得過且過,甚至10天只練一套陣型。可事實上,倒是日本足球上下是非常重視伊家軍。除了外界事后所了解的賽中、賽后復盤,日本足球記者在來到中國隊訓練場采訪時,也直截了當地詢問起,“你們主打防守還是進攻”、“準備使用什么陣型”。不得不說,這正是中日兩國足球的差距。當中國媒體更愿意拿起手機拍視頻、搞直播,走起網紅路線之時,日本記者們的焦點仍是對準場內,還是聚焦“核心技術”。
而在國足,這種精神和態度的缺失,也絕不是剛剛發生。揚科維奇在任期間,中國隊主抓紀律性和精神力,可伴隨伊萬的到來,統一吃早飯沒有了,測體脂也不再管了,訓練都改到晚上7點,若有遲到現象也不會被問責。誠然,讓70歲的伊萬管理這些球隊細枝末節之事,老大爺的精力自然是不夠用,然而,問題在于作為一支弱隊,在技戰術層面難以有太大提升之際,這正是凝聚球隊精神之魂的關鍵所在。可惜的是,在揚科維奇離開后,少了嚴謹認真的態度,缺了兢兢業業的干勁,再加上整個足球圈得過且過的氛圍感,中國隊可不就沒有了魂!
于是,想要再重現曼谷雨戰的逆轉,便已成為奢望。而0比7發生的同時,是不是有人還會懷念起亞洲杯上的那批楊家將呢?至少潰敗并沒有在多哈發生。
所以要問國足路在何方?其實在當初換掉揚科維奇時,就已經注定了中國隊今日的艱難。盡管這幾天在大連開會,足協和國足上下又重提打出血性,但正如一位前國腳所言,‘拼,誰不會呢?搏命,對手也會搏的’,一支隊伍精神力和凝聚力的提升,絕不是通過喊口號就可以簡單形成。修行在平時,特別是對一支弱隊來講,更是如此。
不過臨戰沙特,我還是熱忱期待中國隊的涅槃。而且,國足也并不是沒有機會。曼奇尼不是和眾位沙特國腳鬧得不可開交,沙特隊第一場不也是被爆冷險平。9月10日,大連梭魚灣,誰也無法斷定有著內訌傳統的沙特人會是什么表現。也許對中國隊來講,天無絕人之路。但即使拿到了分數甚至取勝,那些問題就應該被繼續掩蓋嗎?6月的中韓之戰乃至中泰之戰,已給我們好好地上了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