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法于每年七月舉行(2025年比賽時間為7月5日至7月27日),共有23支車隊參賽,每隊8名車手,總賽程超過3000公里,終點在巴黎香榭麗舍大街。比賽路線被劃分為21個賽段,涵蓋多種地形,包括平路、丘陵和山地。
環法揭幕戰亦被稱作“盛大發車”(Grand Départ),今年比賽的起點位于里爾。三周賽程中,通常還會設置1至3場個人計時賽。這些與時間賽跑的較量往往能決定車手能否問鼎環法總冠軍。領騎衫爭奪
身穿黃色領騎衫的是總成績領先者,即在所有賽段累計用時最短的車手。各車隊通常擁有一位主將,即車隊中最強的車手,以沖擊總成績榜(簡稱GC)為目標。其余隊員(傳統上稱為“副將”)將在三周賽程中全力輔佐主將,助其沖擊總成績榜首。副將們需要承擔各類輔助任務:從遞送補給和水壺到為主將破風開道,甚至在主將爆胎時立即交換戰車。
黃衫的爭奪異常激烈,最終能在三周賽程中脫穎而出的,往往是那些兼具出色爬坡能力和個人計時賽實力的全能型車手。以名將馬克·卡文迪什(Mark Cavendish)為例,盡管他追平了環法34個賽段冠軍的歷史紀錄,卻始終無緣總成績冠軍,因為他在山地賽段難以跟上頂尖爬坡手的節奏。
沖刺型車手在環法中另有角逐目標:“綠衫”。該領騎衫授予環法各賽段累計積分最高的車手(即沖刺積分榜榜首)。有些車隊參賽的主要目標就是爭奪綠衫。這類車隊通常由一名主沖刺手和專屬“沖刺火車”(lead-out train)組成,副將們的職責是在最后沖刺階段護送主將率先沖線。率先通過終點線或在每個賽段途中沖刺點領先的車手都將獲得積分。平路賽段設置的積分更高,確保沖刺手更有機會問鼎綠衫。
對于那些被稱為“山地山羊”的爬坡手來說,若無緣角逐黃衫,還可爭奪“圓點衫”。該領騎衫授予環法“爬坡王”榜上累計積分最高的車手。環法組委會根據難度將坡度從低到高分為五個級別:四級(最簡單)、三級、二級、一級,以及最高難度的Hors Catégorie(HC)級。爬坡難度越高,可獲得的積分越多。
環法的最后一項專屬領騎衫歸屬于最佳新星,即年齡在25歲及以下的車手角逐的“白衫”。該領騎衫的授予規則與黃衫一致,全程總用時最短的車手將獲此殊榮。
此外,還有一項未設專屬領騎衫的獎項,旨在表彰每個賽段表現最積極的車手——“敢斗獎”。獲獎車手通常是當日突圍距離最長且堅持到最后一刻才被大集團追回的“孤勇者”,他將在次日的比賽中佩戴紅色號碼牌以示榮耀。不成文的規定
除了決定比賽走向的各項正式規則外,環法自行車賽還存在著一些所有車手都必須遵守的不成文規定,其中最顯而易見的一條便是對黃衫得主的尊重。
身著黃衫的車手不僅領跑總成績榜,還掌控著比賽節奏。當比賽尚未進入白熱化階段時,若黃衫得主因生理需求、機械故障甚至摔車事故而停下,其他車手必須等待他重返賽場。然而,如果比賽已經進入決勝階段,車手間的競爭便不再受此約束。當然,具體情況還需視比賽狀況而定,每位車手對這條不成文規定的理解會因其比賽策略而有所不同。
但掌控比賽局勢的并非只有黃衫得主,在比賽遭遇危險時,大集團中的資深車手同樣有權決定暫停比賽,以確保所有車手的安全。2020年環法揭幕戰就曾上演這一幕:當時暴雨引發多起摔車事故,車手們在沖刺階段集體決定放慢速度,以確保安全抵達終點線。
對于持外卡參賽的中小車隊而言,他們常需承擔一項吃力不討好的任務:車隊會要求隊員加入當日突圍集團,既為主集團設置追擊目標,也為贊助商爭取電視曝光,但這類突圍往往在開始前就注定了失敗的結局。
環法最著名的一條不成文規定莫過于巴黎收官戰的特殊傳統。在比賽的最后一天,不論車手之間的總成績差距多么微小,都不會對總成績榜發起挑戰。這一天的環法看點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前半段是車手們的香檳慶祝和拍照環節,而進入巴黎香榭麗舍大街后,車手們將迅速恢復比賽狀態,在自行車屆最負盛名的終點線前展開終極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