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記者王曉瑞唐山報道
本月,2025年第四屆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簡稱“中青賽”)男子初中年齡段U15年齡組、U13年齡組全國總決賽,分別在唐山/香河、沈陽全面展開。這其中,U15年齡組已在8月22日圓滿收官,并決出最終的冠亞季軍,同時,U13年齡組賽事也產生四強。
今年,這項由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指導,中國足協主辦的賽事,繼續朝著覆蓋面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競技水平最高、社會影響力最大的目標不斷發展,而中青賽進入到第四屆,也在穩定發展的基礎上,開始呈現出一番有別以往的求新求變。
大區賽上線完善競賽體系
2025年4月中旬,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中國足球協會聯合發布《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賽事組織工作方案》。相比較2022年6月頒布的賽事組織工作方案(2022-2024年),新版方案的設計思路,是在保持總體穩定的基礎上,根據辦賽經驗針對部分細則進行優化,在辦賽思維上突出“提質增效”的概念。
具體到《方案》內容,首先是明確中青賽的定位、組織機構及職能;而在競賽設計的基本原則和聯賽賽制上,今年中青賽發生了諸多變化,其出發點還是基于地方賽事與全國總決賽的銜接。于是,在男子初中年齡段U15組和U13組,相比往年均增加了大區賽的賽制。此舉既是基于我國幅員遼闊的特點,也是出于賽事體系本身的考慮,并借鑒一部分的國際經驗。
舉例在U15年齡組,過去三屆中青賽只設置地方預選賽和全國總決賽兩大階段,但在今年,大區賽的上線使得球隊之間的交手機會更加頻繁,也更為促進就近式的技術交流——2025年中青賽U15年齡組大區賽比賽于7月11日至24日在北一區(大連賽區)、北二區(日照賽區)、北三區(呼和浩特賽區)、南一區(合肥賽區)、南二區(玉溪賽區)、南三區(貴港賽區)進行,共有81支球隊、1758名球員參賽,累計比賽場次達235場。對此,相關部門負責人解讀道:“增設大區賽,可以進一步增加參賽球隊數量,同時便于球隊就近參賽,降低交通成本。”
至于所謂的就近式技術交流,也是依托于中國足協著重建設國家青訓中心和大區青訓中心的現實情況:“我們致力于未來將青少年賽事、球員培養、教練員培訓,都通過大區進一步統籌,參照法國、日本等國家大區青訓中心的建設經驗,這可以更好地提升青訓體系建設效果。”相關部門負責人說。
除此之外,增設大區賽后,通過名額分配和篩選,各大區進入全國總決賽的球隊水平更高,目的也是為進一步提升全國總決賽的競技水平。對此,中青賽賽事辦公室結合各大區往屆中青賽的參賽情況,制定了《第四屆中青賽全國總決賽名額分配辦法》,針對2022年至2024年三屆中青賽各地方晉級全國總決賽淘汰排位賽階段隊伍數量進行綜合評分,依據加權分數排名順序由高到低分配名額。而從最終男子U15組全國16強球隊來源看:京津冀地區(北二區)、長三角地區(南一區)、珠三角地區(南三區)的球隊共有14支,占有較大優勢,青訓發展情況總體較好。南三區來自廣東的隊伍表現尤為出色,8強中占4支,4強中占3席。
各參賽隊教練員對此也感觸深刻,冠軍隊山東泰山U15主帥唐曉程認為:“今年中青賽U15組的競爭激烈程度要比去年更甚,在8強球隊之間甚至到16強,彼此實力都很接近,整體競技水平比2024年更高一些。”來自湖南足球青訓中心的教練員李柯嘉直言,中青賽的成立和舉辦,對于中國青少年足球發展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不僅每年固定這么一項大賽,從地方預選賽到今年改革的大區賽,直至最終的全國總決賽,之于各參賽隊都是極具挑戰。”
他同時提到今年中青賽在U13和U15年齡組所醞釀的另一項改革,即在全國總決賽小組賽階段結束后,增設了一項小組晉級賽。具體來講,由相鄰小組第一名進行一場對決,相鄰小組的第二、三名交叉對陣,相鄰小組第四展開交手。此舉目的也是力爭在下一階段比賽來臨前,確保淘汰排位賽參賽隊的含金量更高,球隊水準也更有競爭力。“我覺得這是一項良好新規的設立,確保走到最后的球隊,都是真正有實力的,同時營造出不同球風、不同風格參賽隊的交流。”李柯嘉說,“促進中青賽的競技水平更高,也是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一個更高質量的比賽平臺,這也是中青賽的優勢所在。”
技術流足球刮起春風
在今年中青賽U15年齡組比賽中,最引人矚目的一個現象,就是相比較兩年前的第二屆中青賽男子初中年齡段U13組比賽,四強球隊全部是新面孔,無一隊在兩項賽事中連續闖入四強。這足以說明在過去兩年,中國足壇在13歲到15歲青少年球員培養過程中,產生出一批的新勢力球隊。這其中,前四名有三支球隊來自廣東,分別為亞軍廣東銘途A隊U15、季軍廣州英華思力U15以及梅州客家U15,顯然,伴隨年齡的增大,技術流足球已逐漸占據上風。
哪怕在決賽中,最終是打法相對硬朗的山東泰山U15捧得冠軍,首次參賽的廣東銘途A隊U15隊,還是展現不錯的技戰術體系。尤其是在進攻方面,既曾有過擊中橫梁之舉,也曾多次打出精妙配合,制造單刀等一系列良機。就連唐曉程賽后也感言,幾支廣東隊伍的水平讓人眼前一亮,他同時總結道:“在校園足球人才培養上,感覺廣東青訓的整體水平要比北方更出色一些。”
但實際上在小組賽階段,廣東銘途A隊U15、深圳青年人U15、恒大足校U15、廣州英華思力U15,就包攬了8個小組中的四個第一名。“這幾支球隊的進步真是非常明顯。”兩年前,顧浩磊是U13中青賽的冠軍主帥,這些年來,他帶領上海嘉定匯龍U15走南闖北,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全國各支隊伍還算比較了解:“本屆中青賽看下來,恒大足校進步最大,還有廣東銘途,這次也同樣很有競爭力。”雖然從客觀上來講,青少年比賽從13歲到15歲的最大區別,是在身體對抗,但至少在本屆U15中青賽中,四強球隊的技術功底是一個更加被廣泛認可的前提。
當然在這其中,外籍教練員的助力也是不可忽視:比如獲得亞軍的廣東銘途A隊U15,主教練安德對于球隊的調教功不可沒,該隊進攻體系頗有章法;而梅州客家U15隊的日本籍教練員川合學,更是扎根中國青訓多年,他同時也是梅州客家俱樂部的日籍青訓總監。前國腳吳偉安執教的廣州英華思力U15隊,同樣也展現出不俗的技戰術水準。更讓人驚訝的是,在這支球隊中,有不少小球員的身體素質有別于人們傳統中的南派印象。“很多孩子不僅身材高大,而且擅長對抗,身體類型也不像以往的廣東球員。”在此次U15中青賽負責技術調研的劉智宇對記者說。
所謂的技術調研團隊,這是基于《中國足球協會青少年訓練大綱》提出的“人才培養,是中國足球成功的關鍵”,由中國足協以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為核心理念,所組織的一群技術調研專業人士。在本屆中青賽上,在針對小球員的技術、戰術和身體素質培養予以考察之外,還要兼顧觀察能力、場景識別能力和決策能力的識別,這也是為接下來組建2010年齡段男足U-16國少隊提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