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籃球評論員邵化謙
我一個朋友準備買房,最近滿世界在看房子,東城、朝陽、亦莊、海淀,全北京的轉悠,但看了幾個月,卻遲遲沒有下手,我問他,是位置選不到合適的?小區配套不滿意?還是沒有心儀的學區?
答曰都不是,“我就是對房地產市場不是很有信心,怕現在買了過幾年也‘站崗’了。”
我朋友、包括大家對房地產的信心什么時候能恢復,我不知道,但中國球迷對中國籃球的信心,自2025年男籃亞洲杯時起,已經開始恢復了。
剛剛過去的男籃亞洲杯上,中國男籃拿到了亞軍,這個“第二”看似與過往輝煌相比并不耀眼,但對于正處于低谷期的中國籃球而言,這個亞軍的價值遠超名次本身,它帶來的不僅是獎杯和掌聲,更是一種久違的自信、一種打法的確認,以及對中國籃球乃至三大球振興的啟示。
中國男籃在隊史上經歷過低谷,但過去幾年,中國男籃經歷在低谷堪稱前所未有。2019年世界杯主場失利,無緣直通奧運;東京奧運會落選賽兩戰皆負,37年來首次無緣奧運會;亞洲賽場統治力不再,2022年亞洲杯僅獲第八;2023年男籃世界杯僅排名第29,創下歷史最差成績,未能直接晉級巴黎奧運會,無緣落選賽;主場作戰的杭州亞運會,中國男籃則是在世界杯潰敗菲律賓一隊之后,在主場又被菲律賓二隊逆轉,無緣決賽。一連串的挫折不僅讓球迷失望,更讓球員們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包袱。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次亞洲杯亞軍的價值得以凸顯。盡管并非冠軍,但中國男籃在比賽中展現出的精神面貌令人耳目一新。半決賽對陣新西蘭時的頑強,決賽中長時間領先世界排名第七的澳大利亞,這些都是過去幾年難得一見的。
信心是一種微妙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卻能在關鍵時刻決定比賽的走向。本次亞洲杯,我們看到了球員們敢于承擔責任,敢于在關鍵時刻出手,這種心態上的轉變,可能比技術上的進步更為珍貴,這種從球員內心生長出來的信心,也是任何熱身賽的勝利都無法替代的。
收獲信心的同時,中國男籃也收獲了信念,那就是我們的打法要順應國際籃球潮流。近年來,世界籃球發展趨勢明顯向著速度化、空間化和外線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的內線優勢雖然仍然重要,但已經很難完全決定比賽勝負,中國男籃過去過于依賴內線的打法在國際賽場上逐漸失去威力。
本屆亞洲杯,中國男籃展現出與以往不同的戰術風格,教練組明顯強調該快則快,增加外線投射,不再單純依靠低位進攻。數據顯示,本屆亞洲杯,中國男籃的三分命中率排名賽會第一位,達到了40.1%。另外,球隊場均三分球出手次數也到了26.2次,三分球占全部出手的比重來到了40%以上。
此外,本屆賽事,中國男籃的百回合得分高達128.8分,高于澳大利亞,高于新西蘭,位列賽事第一位。這一數據也很明顯證明,國家隊的進攻流暢了、精準了。
本屆亞洲杯上中國男籃的成功也證明了一件事,就是我們的本土教練,也能帶隊打出順應國際潮流的籃球,之前中國男籃主教練郭士強曾不止一次表示,中國男籃要從低谷中走出來,就必須跟世界籃球的趨勢和理念接軌,他在講述自己的執教理念時說:“第一個就是攻守平衡,每一個人要平衡,全隊也要平衡;第二個是內外結合;第三個是快速反擊、快攻要提速;第四就是要打團隊籃球。”
郭士強表示,大家看到中國隊進攻更快,也是因為他對隊伍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研究了世界杯、奧運會等世界大賽數據之后,他為隊伍制定了40分鐘的比賽進攻出手次數要達到67至70次的目標,每一場比賽的得分要超過80分。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打法的轉變不僅僅體現在國家隊層面,CBA聯賽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更多球隊開始重視外線進攻,強調防守轉換,國內球員的得分方式和效率正在改善,國家隊的打法轉變實際上是中國籃球整體發展的一個縮影,中國男籃的表現,也是三大球振興戰略在籃球項目上的階段性成果。
回顧近年來中國籃球的改革舉措,包括CBA聯賽的職業化推進、國家隊建設模式的調整、青訓體系的完善等等,都在逐步顯現效果。雖然問題依然有,但至少方向已經明確,路徑逐漸清晰。
當然,亞軍并不代表成功,我們也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因為一次亞軍而過度樂觀,中國籃球依然面臨諸多挑戰,亞洲籃球的競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傳統強隊實力不減,伊朗原本被認為青黃不接,這次亞洲杯還是拿到了第三,新興力量因為歸化球員的加入而不斷崛起,沙特與中國男籃在小組賽斗到最后一分鐘也是一個證明,中國男籃在亞洲沒有太多輕敵的資本,更需要腳踏實地,做好每一個細節。
2025亞洲杯已經成為了過去,亞軍只是中國籃球漫長復興路上的一個驛站,而非終點,它給我們帶來的最大收獲可能不是成績本身,而是方向的確認和信心的重拾。
現在,中國男籃已經將目光投向了更遠的2026年名古屋亞運會、2027年卡塔爾世界杯甚至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這屆亞洲杯只是我們一個近期的目標,我們最終的目標是2027年世界杯,要拿到2028年奧運會入場券。”郭士強說,“我們兩屆奧運會沒有進了,對于我們中國籃球人來說是比較遺憾的事情,我們的目標是拿到2028年的奧運會入場券,我們肯定會朝著目標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