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菲 羽毛球運動員
全運會成績:第七屆全運會羽毛球女團金牌、第八屆全運會羽毛球女雙和混雙金牌、第九屆全運會羽毛球混雙金牌
奧運會成績:亞特蘭大、悉尼奧運會兩屆女子羽毛球雙打冠軍
現在的工作:政協南京市第十五屆委員會教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走進南京市政府大院,穿過藍瓦紅柱的長廊,便來到了葛菲的辦公室。昔日叱咤賽場、被譽為“天下第一雙”的羽壇名將,如今已是政協南京市第十五屆委員會教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她在這里,向我們重新講述起自己的全運記憶。
葛菲因為體弱多病,6歲時在父親啟蒙下練習打羽毛球,展現出過人的天賦,8歲時進入南通市業余體校。1987年9月,她進入南京體育學院羽毛球隊,正式成為一名羽毛球專業運動員。
1993年七運會,年僅18歲的葛菲第一次隨江蘇羽毛球隊出戰全運會,代表女團進入決賽,對陣國家隊名將云集的廣西隊。廣西隊里有黃華等7名國家隊員、1名國青隊員,而那時的江蘇隊只有2名國手,18歲的葛菲還不在國家隊。紙面實力對手明顯更強,但江蘇隊上下卻很有信心。
“我被排在第五場上場,因為羽毛球團體賽的特點,比賽時間拉得很長;漫長的候場時間中,我的胃就有點不舒服。其實就是餓的。因為當時條件有限,也沒什么補給,領導就給我拿了一罐八寶粥。”在八寶粥的助力下,最后一個出場的葛菲打得十分放松,幫助江蘇隊3:2戰勝廣西,這也是她的第一個全運會冠軍。葛菲記得很清楚,比賽當晚全隊吃的是四川火鍋,大家都很開心,一直到凌晨3點多大家才回到駐地,“那時候年齡小,從來沒有吃飯到這么晚過,那是第一次,所以印象很深。”
七運會后,葛菲順理成章地入選了國家隊,她和顧俊的女雙組合也逐漸在國際賽場上展露鋒芒。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21歲的葛菲首次出戰奧運會,她和顧俊的搭檔在決賽中擊敗了韓國搭檔張惠玉/吉永雅,獲得了自己的首個奧運會冠軍,也為中國隊獲得了首枚羽毛球奧運金牌。1年之后的八運會,正處于職業生涯巔峰期的葛菲拿下了女雙和混雙兩個冠軍。說到那屆全運會,葛菲底氣十足:“當時自己年齡、心理狀態和技戰術都處于最好的階段,而且女雙、混雙都是和國家隊的搭檔去打全運會,只要我們正常發揮的話,就沒什么懸念。”
從1996年3月到1999年這段時間里,葛菲和顧俊的組合無人可當,在國際比賽里連勝的場次達到100場!2000年悉尼奧運會,葛菲/顧俊不負眾望,衛冕女雙冠軍,獲得了個人的第二枚奧運會金牌。奧運會結束后,葛菲從國家隊回到了省隊,開始備戰第九屆全運會。當時羽毛球項目競爭激烈,若長時間沒有比賽,競技狀態就會下滑。為了保持對抗感和比賽節奏,省隊決定在沒有國際大賽的情況下,派隊員積極參加各類邀請賽,走出去交流與磨煉。
在這一過程中,葛菲與未婚夫孫俊逐漸在混雙項目上配合起來。幾次東南亞地區的邀請賽打下來,成績不錯。“我覺得問題不大了,孫俊也比較有信心。”
然而,當真正要報名全運會時,教練一度猶豫是否要正式派這對組合上陣。“那可不是隨便報個名打著玩,因為全運會各省市體育局可是有明確目標任務的。”葛菲回憶,孫俊明確向教練表示“沒問題”。當時教練還是尊重運動員的意見,最終在她和孫俊的堅持下,大家彼此信任,報上了混雙項目。
其實,兩人的搭檔并非“零基礎”。在國家隊時,他們就曾臨時搭檔參加亞錦賽,并意外闖入決賽最終收獲亞軍,輸給世界排名第一的羅景明和金東文。葛菲還笑著說:“我們在青少年比賽時就拿過冠軍,所以到了全運會,再次搭檔也是可以拼一拼的。”
九運會的羽毛球賽場上,葛菲和孫俊這對“神雕俠侶”吸引了所有觀眾和媒體的關注。比賽過程比想象的更順利,葛菲和孫俊一路殺進決賽,在廣州天河體育館的萬眾矚目中,這場混雙決賽成為了葛菲和孫俊最好的退役儀式。
“用孫俊的話來講,這場比賽就是告別賽,打完就掛拍了。”他們在決賽中2:0戰勝了湖南隊的鄭波/黃穗,為江蘇隊再奪一金。葛菲還記得時任江蘇省委副書記任彥申親臨賽場為他們加油,還在賽前專門打電話鼓勵。唯一有點遺憾的是,那一屆全運會葛菲兼項很多——女團、混雙、女雙,10幾場比賽打下來,到了最終結束的女雙決賽,確實有些力不從心了……沒能在自己的主項女子雙打項目中用冠軍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劃上完美的句號,算是一個遺憾。
2005年的江蘇十運會,對葛菲來說有著特別的回憶。她不僅擔任了開幕式的火炬手,還完成了身份的轉變——從眾星捧月的明星運動員,變成了服務賽事、服務運動員的幕后工作者。
彼時的大環境仍然崇尚“競技體育,金牌至上”,江蘇作為經濟發達省份,在九運會上以24.5塊金牌位列金牌榜第四。十運會作為東道主,自然肩負著“要更進一步”的期待,賽前,江蘇省體育局定下了南京體院要奪得26塊金牌的指標。
“指標壓給體院時,大家都感到不可思議,覺得那是不可能完成的。”此時葛菲任職的訓練處在備戰過程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對下點對點服務運動員,對上為院領導提供決策支持,扮演“智囊團”的角色。最終南京體院超額完成了目標,江蘇代表團在金牌榜獎牌榜上都位列第一,展現了東道主的風采。
作為退役運動員和前體育從業者,葛菲認為全運會在當今社會依舊是各省體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過去全運會有全國排名,每個省都不希望在榜單上太難看,哪怕只貢獻一兩塊金牌,也是一種存在感。”全運會不僅是四年一度檢驗地方競技體育成績的窗口,更是推動基礎培養和人才輸送的重要抓手。“如果沒有全運會,各省可能就不會下這么大力氣去抓后備人才。沒有基層的培養,就沒有國家隊在奧運會上的尖子選手。”葛菲說。
雖然近幾年競技體育的唯成績論被漸漸弱化,群眾體育和全民健身成了新的社會熱點,全運會上地方對運動員的要求也不再那么嚴苛,但體育人始終對自己還有更高的要求。“競技體育的成就感,來自絕對公平公正下拼出的成績,這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群眾體育是不一樣的。”葛菲說,“奧林匹克精神講的就是‘更高、更快、更強’,如果連這一點都不去強調,那連奧運會本身也失去了意義。”
今年3月,葛菲被任命為南京市政協第十五屆委員會教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在新的身份下,她更加關注體育與文旅的結合。“以‘蘇超’為例,體育的功能比以前更豐富了。九運會、十運會時,從來沒有人想到體育還能和文旅掛鉤。”在她看來,全運會上的不少項目已具備世錦賽水平。如果能借助賽事吸引人流,帶動旅游消費,不僅能提升地方經濟活力,也能為城市形象加分。
展望即將到來的大灣區全運會,葛菲表示,江蘇羽毛球的目標任務是力爭至少獲得一枚金牌。“完成一塊金牌是目標,同時我們也會沖擊第二塊,看能否在穩定發揮的基礎上再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