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周報全媒體特約記者 薛珺鐸
又是個稀松平常的周二夜晚,歐冠照常在斯坦福橋打響。觀眾會輕易地在最顯眼的位置,捕捉到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穆里尼奧、喬·科爾、魯伊·科斯塔、西芒,以及終場時,懸掛在北看臺旁的記分牌上,熟悉的1:0比分。
稍不留神,您可能會認為現在是2006年。只是,時間不會等待任何人,哪怕他曾經偉大過。“魔力鳥”的藍橋時代早已作古,20個賽季過去,他們都有了新的身份,俱樂部主席、球隊領隊、評球嘉賓……
這讓穆里尼奧的本菲卡主帥身份,顯得尤為讓人唏噓。誠然,他已經不止一次作為對手回到藍橋,但對比昔日掛印國米與曼聯時,“回家”的不可一世,如今的就業檔次,已經降格到“只是”為歐冠席位而戰的家鄉豪強,對于很多擁躉而言,接受這個事實恐怕并不輕松。
特別的依舊特別
糾正一下開頭的說法:今晚的對決非但不平常,甚至還相當特殊。藍軍闊別歐冠賽場,已經足足兩年半之久;對馬雷斯卡而言,這也是他頭一次在藍橋主場指揮歐冠比賽。之于“特別的一個”,又何嘗不是如此?論回歸歐冠,他比老東家等待的時間更久——足足58個月,上一戰的對手,甚至還是和東家淵源頗深的拜仁。
正是如此漫長的等待,才讓許多觀眾再未設想過,有朝一日,穆里尼奧還會以對立面的身份,踏足這片球場。命運就是如此奇妙:今年夏天,本該是他最接近回到歐冠的契機,卻在最后一輪資格賽憾負本菲卡,甚至因此遭到解職。
20天后,亟需新帥的“仇人”拋來了橄欖枝,至此,切爾西本季充滿懷舊情結的歐冠賽程里,那個最關鍵的人物,補上了拼圖中最不可或缺的那一塊。
可以說,不是這次久別重逢,大眾很難重新意識到,穆里尼奧為切爾西留下的,諸多不可磨滅的痕跡。新聞發布廳內的裝潢就是最完美的例子。沒有比賽的開放日,精神矍鑠的導覽員會對每位慕名前來的球迷,介紹屋內的景致,“這兩個瞬間都是在他聯賽捧杯時拍攝的”,“當年,他就是在這把椅子上喊出了那句名言”……
賽前,記者也試圖用這樣的話題點作為切入,希冀能撬開穆里尼奧那張總能語出驚人的嘴。這次“魔力鳥”卻收起了乖張,情緒平靜到有些讓人陌生。所幸,發布會即將收尾時,到場的媒體們終歸等到了熟悉的風格。
“我的心里永遠有一抹藍,我們是彼此歷史的一部分……發布廳上的照片證明了俱樂部的偉大之處,很少有球隊會這么做,他們害怕過去的歷史。”即便他先前已經做了“今晚是以‘紅軍’身份來抗衡藍軍,不會摻雜情感”的澄清,這樣袒露心聲,還是很容易讓藍軍擁躉們心里也泛起漣漪。
好戲還在后面,被問及對馬雷斯卡工作的看法時,穆里尼奧在所有人都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做出了“我還是隊史最佳教練,除非有人能在這拿下四座英超”的論斷,以至于很多媒體第一時間就將他這段發言作為頭條吸引關注。
本質上這多少有點斷章取義,畢竟穆里尼奧的本意,是恭維老東家的勝利基因——毋庸置疑,是由自己親力親為注入的。關鍵在于,有多少人認可他的說法?BBC撰文擔憂,因為先前執教熱刺、與弟子蘭帕德爭吵等不愉快,很可能讓他與球迷間產生了隔閡。開球后,場內的民意說明了一切。
許是為了致敬為俱樂部帶來的3座冠軍,恰巧在第3分鐘,藍橋內山呼海嘯,無不是球迷為穆里尼奧唱起的贊歌。轉播解說也識相地“閉嘴”,讓并未到場的觀眾,感受這份真切的熱情。
這些呼喚,也喚醒了曾經那個特別的、總不按常理出牌的穆里尼奧。他對勝利的渴望依舊——時刻站在場邊督戰,不止一次沖第四官員發火,甚至在比賽尾聲階段,還沖進場內、將多余的皮球請出草皮。不過,你是否見過像他這樣,為對手解圍的主帥?
藍軍角球的位置極為不巧地處在客隊看臺一側。負責處理定位球,又被本菲卡球迷視為叛徒的恩佐成了攻擊對象。謾罵和投擲物的雙重攻擊下,比賽一度中斷。穆里尼奧旋即快速走向角球區,用手勢示意球迷平息怒火。
“魔力鳥”在這一刻,變得有些不像自己了,這種反常狀態持續到了比賽結束——他并未因為全取3分的愿望落空,而遷怒于馬雷斯卡,或者任何弟子。相反,他許下了另一個愿望:20年后,他期待著和孫輩再一次造訪這座球場。那一天到來時,他會以怎樣的身份“回家”?
從一往直前,到稚氣未脫
當然,穆里尼奧的只言片語里,還是能夠聽出些許無奈。“古斯托受傷后,馬雷斯卡迅速就換上了詹姆斯,這代表著我們間的差距”。歐冠首場負于拜仁,《競技網》還特地做出了專題,860 VS 117——這是雙方隊伍歐冠出場與執教數的對比。
今晚也可以沿用同樣的對比:也許在穆里尼奧看來,自己158場歐冠正賽的經歷,也撫平不了雙方陣容厚度上的差距(何況藍軍還傷兵滿營),即便今晚僅僅是對方教頭的第二場歐冠。
然而,這種從穆里尼奧角度出發的艷羨,大概率反而會加深馬雷斯卡的愧疚。藍軍全隊的發揮,壓根對不住如此難得的重逢場合,表現甚至與3個月前,雙方在世俱杯淘汰賽的會面都沒有可比性。
實際上,本菲卡才是最先接近破門的一方。盧克巴基奧兩次在邊路造險,先在左路低射中柱,隨后對恩佐直傳失誤的利用,也近乎到了極致。為隊友里奧斯的分球,不論是力度還是提前量都無可指摘。假如后者的臨門一腳,能夠運用之后打入烏龍球時的力道、足夠果斷,恐怕勝負都猶未可知。
藍軍的槽點實在太多,以至于像《電訊報》這樣,對球隊報道素以嚴謹著稱的媒體,賽后的復盤都受了影響,和球隊的場面一樣語無倫次。好在脈絡始終是清晰的。球隊的比賽態度就很成問題:上半時,藍軍的控球率依舊碾壓不假,但全隊累計的跑動距離,卻比平均年齡年長自己2歲的本菲卡,還要少3千米,這意味著馬雷斯卡期待的無球輪轉,根本運作不起來。
藍軍主帥的用人也值得留心。喬治又一次被頂上自己暗戳戳表達不適應的9號位,前半小時,科巴姆小將的觸球只有可憐的3次。縱是如此,馬雷斯卡的入替選擇,還是賽前表示“身體可能抱恙”的若昂·佩德羅。轉播畫面玩味地給到替補席上的吉烏,現在回望,將他從桑德蘭召回毫無意義。
全場的唯一進球,確實需要給加納喬記上一功,然而全隊發揮最佳的,依舊是庫庫雷利亞、內托、凱塞多這些超出今晚平均年齡(23.8歲)、大賽經驗更充盈的隊員。這才是藍軍眼下的苦澀之處:球隊賽程密集,卻又離不開這些骨干的付出。替補席上年輕的競爭者們機會寥寥,但他們肩上的擔子則只會愈來愈重。
完賽后,終歸還是讓馬雷斯卡找到了挽尊的角度。“至少球隊學會在少打1人的情形下保住勝果了。”姑且不論佩德羅在補時階段才被罰下,近4場比賽里3名隊員染紅,還是雨露均沾地分布在不同場次,難道多值得馬帥驕傲?這樣的情況恰恰說明球隊愈發莽撞,而這樣的收獲也很怪誕——莫非面對利物浦時,馬雷斯卡也要做同樣的心理準備?
文/薛珺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