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謝銳同里報道 在升段賽和一些新銳公開賽現場,總會遇到一些棋手父母,他們跟隨棋手左右,陪伴著他們的比賽生活,頗似參加高考的學生陪讀。
在一些為高考專設的學校周圍,會有一個陪讀父母群體,他們照料著孩子們的起居生活,目的單一明確:就是為了孩子在一兩年短短的時間里順利參加高考。隨著高考的結束,陪讀使命即已完成。

然而,棋手們的“陪賽”與高考學子們的“陪讀”還是有所不同。學子們基本沒有生活自理能力,也沒有多余的時間去打理日常生活,這些事情必須要由父母替他們完成,為他們做好高考保障。而棋手參加各項比賽,首先安全有保障,其次食宿統一,還有領隊教練照顧,以個人名義參加的比賽,亦有大量的同齡隊友。在日常生活上,他們并不完全需要長輩來照料。

陪賽和陪讀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長輩們的“陪讀”大概率不可或缺,但他們的“陪賽”卻不一定缺了不可,盡管有的棋手年齡偏小,出遠門也的確需要陪護。
然而,就升段賽這樣長達十天的漫長比賽而言,棋手父母們嘗試放手可能是一次契機。同里古鎮舉辦升段賽和天元戰已有20余年,辦賽經驗上熟之又熟,各種保障無可挑剔。十幾歲的棋手在這里比賽,有領隊教練以及眾多工作人員照料,父母大可放心。

年僅13歲的謝佳言初段跟著隊友們一起來到同里比賽現場報到,這次常年陪伴她四處比賽的媽媽沒有同來,謝佳言說她一個人能應付過來。說來也是,像她這個年齡的孩子如果在學校讀書的話,目前還只是一個剛入初中的學生,父母很可能每天還要接送上學放學,但她作為職業棋手,從業余比賽開始,已經在外參賽無數次,如何乘坐高鐵、入住酒店、按時參賽這些流程,她已輕車熟路。
在一個熟悉的比賽環境里參賽,就像是在一個主辦方、承辦方、各個參賽隊共同營造的閉環空間里集訓,每個職業棋手一年里都要經歷許多次。唯一有點變數的是,有的旅程需要棋手自己去完成。但如果是規模大的賽事,棋手們要么有領隊護送,要么隊友們結伴而行,將出行風險已降至最低。

同樣是13歲的張一淼初段獨自一人前來同里報到,趕到賽地時已是晚上,乘坐的還是順風車。孩子大大方方地辦理入住,領取餐券,有條不紊,一看就是個小棋手、老江湖。
其實,與朝夕相處的陪伴相比,如何化解小棋手們的內心焦慮、苦悶,如何安排好比賽外的時間,培養出健全的生活習慣,這些才是孩子棋手一生需要的”良藥“。讓孩子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消除對勝負人生的困惑,擁有一個樂觀陽光的心情,做到眼中有光,心中有夢,這才是父母陪伴的最大意義。否則,父母不著邊際的絮叨,無時不刻的干擾,粗放邋遢的浸染,那還不如早點放手,讓孩子學會自己長大,畢竟他們的路還是要自己去走。